古代诗歌鉴赏(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屯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山。
1.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 诗歌颔联中“空村唯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 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2.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 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 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 写法上,诗哥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 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
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4. 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
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
为一种心理感受。
D.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E.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6. 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 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 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 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8. 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古代诗歌鉴赏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9.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9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0.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1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一、【答案】1、CE
2、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
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首联和颔联,表现了乡村荒废的现实以及作者的悲愤之情,这是诗人身处乡村时的所见所感。颈联,诗人步入山林,暂时离开荒废的乡村,看到的山林之景就诗意而言,确实是清幽的,原本悲愤的心情也得到暂时的舒缓,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尾联,诗人在山林远眺时,自然涌出了对深陷战火中的百姓与国家的关切与忧虑。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是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关切和忧虑。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不是直接揭示主旨。尾联通过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虚写),以及“回首(不忍卒看)”这一动作,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忧虑与关切。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情感类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分析,
准确把握情感。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
为“诛求”;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乱,对百姓、
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答案】3. DE
4.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解析】
3. 试题分析: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正
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4. 试题分析:注意从形式上答出“具有音韵美”,从内容上答出“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考核叠词的运用,注意从情感和音韵方面考虑。
三、【答案】
5. BD
6. 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