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是乡情浓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
随感五
人间最是乡情浓——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随感五
前日教完了小学语文《桂花雨》一文,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一人一课”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邓主任讲课,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
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家在江浙。1949年赴台湾,那个年代过去的人,老了大多思乡,落叶归根,人老思乡,是常理。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一样,又如酿造的高粱酒,愈是有年头愈是香醇。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摇花乐”,寄思乡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只说“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
‘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母亲思乡,“我”是母
槐花香亲的女儿,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我教此文时,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一一摇桂花一一
收桂花的童年“摇花乐”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先得读出摇花之乐。
有了这一想法,我先引导学生把桂花的香读得香香的,浓浓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桂花的香。特别是“浸”,“沉浸”仿佛把村庄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气形成的海洋之中。读到此处,我引导学生回想起三年级学过的《槐乡五月》,槐花香,“整个村庄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两处的用法如出一辙。前后联系起来读,更亲切,仿佛有香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因此我认为读书一定要善于联系,迁移。又如读到父亲闻到桂花香,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中最后两句是“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解”,我请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再读,读着读着,学生似乎有所领悟,我再挤一下:“想到了什么?”马上有学生说想到:“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儿童未解共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接着又有学生说:“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不过我马上纠正说《风》中的解不是理解,明白之意。但我还是表扬了同学们会读书,会迁移,把书读活了。
在读出花香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直奔“摇花乐” 首先当然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是件大事。读懂三个字“老是缠”,明白我摇花的“迫不及待”。读懂了,就能感悟到这什么是一个大事。也能读好“我”和母亲的对话。这又一个进行对话朗读训练的好机会。正因为我迫不及待,等到终于有机会摇了,一定兴奋不已。
于是又有一个机会训练学生的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读出我的兴奋, 虽然忙碌而快乐。摇花之后母亲对桂花的虔诚,父亲由引激起的诗兴。更加反衬出我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摇花之乐。
在体悟到摇花之乐之后,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一一更可能是破旧,残旧,但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学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江南》《静夜思》等,在此基础上,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日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 人是故乡亲。
浓浓的故乡情,尽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之中。
莫道情有千万种,人间最是乡情浓。
(友情提醒:查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