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
昂起头来真美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的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的,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得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原来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就已经把蝴蝶结弄丢了。
【哲理启发】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自信会使你变得美丽可爱。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踯躅( )( ) 轮辐( )
脚踝( ) 眺望( )
疲惫( ) 岔路( )
撑起( ) 骡车( )
【答案】 zhí zhú fú huái tiào bèi chà chēnɡ luó
2.多音字
尽 撇
露 强
炮 落
【答案】 jǐn jìn piē piě lòu lù qiánɡ
qiǎnɡ jiànɡ pào páo bāo luò là lào luō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陡 徒 徙 跚 姗姗 珊 瞅 揪 锹 饶 绕 娆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侦查·侦察
“侦查”,司法术语,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搜集证据、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而依法进行调查。
“侦察”,军事术语,为弄清敌情、地形和其他有关作战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秘密察访等活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的任务是过桥去 ________(侦查/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②经过 ________(侦查/侦察),查明了案件事实、获得了确凿犯罪证据、犯罪嫌疑人已经到案的即为破案。
【答案】 ①侦察 ②侦查
2.爆发·暴发
“暴发”,①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如暴发户。②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________(爆发/暴发)。
②前几年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 ________(爆发/暴发)时,被冲毁了。
【答案】 ①爆发 ②暴发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面对这神秘莫测的山洞,我感慨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 )
请说明理由:本词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有时也指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无法揣测。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球场上,爱尔兰球员虽然已被对方耍得疲惫不堪,但仍不停止拼抢。( √ )
请说明理由:本词形容非常劳累、疲乏,不能忍受。用在此处正确。
[常识·速览]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美国肯尼迪总统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整体·感知]
本文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脉·梳理]
①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非正义的战争
[文本·精析]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答案】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的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着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是否能够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文章里的“我”有什么作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对老人是充满同情的,对战争是厌恶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