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桥边的老人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海明威
简历
1899721日生于芝加哥郊外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用猎自杀。
作品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评价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约翰·肯尼迪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背景扫描]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知名作家一起支援西班牙人民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常识积累]
1.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的辞藻。
2.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而且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
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
迷惘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3.海明威名言
(1)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3)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4)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蹒跚(pán shān)    (2)踯躅(zhí zhú)
(3)(huái)            (4)(chǒu)
(5)(chà)
2.多音字
(1)  (2)
(3)  (4)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注视 凝视
辨析
 
 注视:注意地看。对象可以是人和具体的事物。
凝视: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对象常是人或具体而静止的东西。
老人与海教案
例句
  因为心怀感恩,我们尊重生命,我们热爱生活;因为心怀感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并始终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世界。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能让大家感受到艺术的美,更期待着唤起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这些野生动物身上认识那份原始的美丽,发现那一刻浓情的凝视,从而感受我们来自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2)爆发 暴发
辨析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③(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例句
  刘欢坦言,通过电视节目来推广原创音乐,目前没有成功先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原创力量抑制了这么久,应该到了强有力爆发的时候了
②科技部“973计划生物入侵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对记者表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种类很多,其中二十种暴发成灾,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成语积累
(1)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
(2)神秘莫测:使人捉摸不透,高深莫测。
(3)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承受。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赏析文本指要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提示]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的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着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那几只动物是否能够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文章的主题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提示] (1)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热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桥边的老人渴望和平的愿望,也正是全体人民的愿望。
(2)选一小的切入点,更条理有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避免了头绪繁多、内容杂乱的情况。这样以极为简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正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3.本文多次提到小动物,作者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提示]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几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毁灭、被剥夺呢?在老人
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4.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试分析这种叙述角度在本文中有什么巧妙之处?
[提示] 第一人称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1)这种叙述角度给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一个真实的特写,增加了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2)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小说通过之眼,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3)“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容易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写法阐释]
1.独特的叙述角度
小说通过的眼和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内心的苦痛刻画得细致入微。这种叙述角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由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2.简约的人物对话
(1)文中对话富含张力,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从语言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一是体力不支,二是留恋家乡。在生命临近终点时,老人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如老人的自身状况就是通过对话一一表现出来的。
3.丰富的描写方法
文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两次写到老人戴副钢丝边眼镜,说明老人眼力不好,这样更突出其逃难过程的艰难。文中语言描写最多,主要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老人的经历,都是用自己的话叙述的。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