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泊船瓜洲文本解读
漂泊天涯的游子无一日不思念故乡,才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苦思,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悲,梦绕魂牵,常盼还归日,但当正真风雨燕归来时,往往是近乡情怯!最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久别,是故乡作他人;长居,是他乡作故乡。故乡,可能只存在梦里,在思念的游子的心版上。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诗被后人历代传诵,是因为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妙不可言。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生动和万紫千红的形象,真是绝了。类似的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我们不多说。
我们当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是一位著名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有名的政治家,曾大力倡议改革,集文人和政客一身。因倡导新政而被放逐。这首诗是写在重新得到重用,奉命回京途中的。这是天大的喜信,意味着他又可以再次一展抱负,实现心中的宏愿,所以有的人会认为这是首轻快明朗,壮志满怀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即是眼前的实景,又是现实的借喻。就好比“春风不渡玉门关”,没有人会说那只是指季节上的春风。“又绿”
正暗喻是重临。
但我实在看不出,在诗人眼中明媚春光有何欢悦之处,看不到有丝毫的得意。“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我看出了暗喜和希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得山。”扑面是轻快和明朗。单从字面上看这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舟行之快,而是感觉上两地距离之近,一水相隔,数座青山,近在咫尺(春风“又”绿,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人渐老,)要到怎么时候才可以归隐还乡?我地理知识有限,虽然史载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不清楚是否在京口,瓜州或钟山之间,在这里姑且当是。近在咫尺,却令人有天涯之感。乐景中却掩盖着淡淡的忧伤。
诗人可能是为了赶路,也可能是为了欣赏夜,晚上行舟,自然是独立舟头放目舒怀。月流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平湖如镜;但见水天同,上下明河共影,密林疏影,暗香浮动。远近传来阵阵风声、水声、桨声,满眼是波光,月,林荫,山影,好一个静谧的春江花月夜。锦衣晚行,又是春风得意之际,面对如此美景,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人生至乐。但此情此景,在此时此刻,诗人竟然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诗人的心情竟
是相当沉重,并不轻松,更不快乐。“春风又绿“,“明月照我往”,并不令诗人喜悦,他追求的是“明月照我还。”。“明月”真是天上那轮明月?“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吗?明未遗民有句: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用此句作注脚,我想是最适合不过。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一生美誉多在推行新政此事上,他身上政治家的本早盖过骨子里的文人底。在反对新政的人当中,最有名的除了司马光,还有苏轼。苏轼的豁达,对待挫折的泰然,还是跳不出文人固有的消极出世的泥潭,遇上仕道失意,最后总是寄情文字,娱情山水,以佛道超脱和慰藉。所以苏轼有“一风雨任平生”的泰然,有“雪泥鸿爪”“庐山真面目”的顿悟,但也有“高处不胜寒”怯意,少了王安石“不怕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执着、坚忍、自信和冷傲。但一个久历风浪,坚毅的政客,为什么在迎来人生又一次高潮时,会想到还乡?是想急流勇退?如果这是一首出自纯文人之手,可以肯定纯粹是一首怀乡归隐诗。但出自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政治家之手,肯定是另有所指。纵观此诗,虽然诗中流露出一种疲惫的心态,游子的疲倦,英雄迟暮的落幕,跃然纸上。但无奈和淡淡的悲哀中实是隐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明月何时照我还”,其实是无奈“燕然未归无计”,早超出一般乡愁,诗人其实是飘浮在政治风潮中的游子,并非一般的怀乡病。明月照还,是指实现抱负,功成身退。
我没法理出王安石的心路历程,也不太清楚他人生经历,更不知在推行策新政失败,又被放逐,对他的人生观有什么改观和做成多大的打击。但我肯定这段时间他一定想了许多,也看清了许多,明白推行新政用意虽好,但阻力重重,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否则是寸步难行,更是欲速不达。月下行舟,见青山绿水,不禁心潮起伏看京口瓜州只在一水间,钟山也不过只隔无数重青山,仿佛伸手可触,为却总是一个匆匆过客?这一切不正是诗人心中所思所感所惑,是思想的折射:理想和现实往往看似是一线之差,为何总是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虽然春风又到,又将会带来一番欣欣向荣的气景,但要到何时才能让新政惠泽万民,可以功成身退,安享繁华太平?他实在没有多大的信心,自然流露出忧虑的心态。
可以看出和肯定,诗人再不复当年“不怕浮云遮望眼”壮烈和豪迈。美人白头,英雄迟暮,心有余而力不足,青山依旧在,已是几度夕阳红?所以重得高位后,却多次请辞,新政之志终成泡影!只余千古的疑惑: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年之后,我重读此诗,但觉悲从中来,欲问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第二篇: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3、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重点指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含义,再到体会整个句子的含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1.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文解释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位于长江北岸,现是扬州南面的一小镇,。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或作者?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介绍做出适当补充)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在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已经经历了两次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此只能勉强违心上任。上任后,他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终于在复出后第二年又被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出《泊船瓜洲》,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师:介绍得真好,看得出我们的同学都在课前作了一番的努力了。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师: 那谁愿意试着准确、流利的朗诵这首诗吗? (具体指明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评价。
3、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4、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5、听录音,让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重读与轻读 让学生再次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二、背诵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师:古诗琅琅上口,大家可以试着背背它。看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
课堂书声朗朗)
师:谁愿意试试背背这首诗?
(四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想一想,议一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大家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不过要读出感情,还要理解诗中的含义。今天,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首诗呢?小组讨论一下。 (10分钟后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1)、结合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情境理解 (2)、用字典查生字的解释
(3)、抓住重点词,再根据词的意思补充句子理解诗。
师: (肯定学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理解词)那么下面小组间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句中的大概意思。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深入推敲。 (1)学习第一第二句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地再次默读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的第一第二句中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用“只隔”? …… 板书: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 △△
师:谁能给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 钟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师: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望着中间仅隔着一条江水南边岸上的“京口”。由此诗人想到离京口只隔着几层山的家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江,数重山,可谓山高水远,为什么诗人却觉得只是“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呢? 引导学生理解:实际距离——心理距离 —— 巨大的反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