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创作背景]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篇一: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王安石泊船瓜洲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时候写的具体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 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 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 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 (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斟酌轶事
      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他为同时的人改诗,也为古人改诗,《彦周诗话》评论他改谢贞的《春日闲居诗》,将“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 字:“其语顿工”。至於自
己的诗,那就更用得“干锤百炼”四个字了。这首《泊船瓜洲》就是一个例证。据洪迈《容齐斋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 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 “绿”字。
     
    原文欣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篇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版本及创作背景
    引导语: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与学习这首诗的版本及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版本
    王安石(1021-1086)《泊船瓜洲》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一为洪迈(1123-1202)《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所引,可以称之为“诗话本”: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洪迈只称“王荆公绝句”,并未提及“泊船瓜洲”诗题。后世的诗歌选本,多遵从“诗话本”,并冠以“泊船瓜洲”的诗题。
    然而,收录在王安石各类诗文集中的这首诗,如《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王文公文集》卷七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三等,题作《泊船瓜洲》,可称之为“集本”,均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话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集本”作“春风自绿江南岸”,有一字之异。是“自”呢还是“又”呢对这首小诗而言,这似乎并不是关键问题,因为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绿”字上了。像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八《王荆公改字》、钱锺书《宋诗选注》,都曾专从“诗话本”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起“绿”字的好坏。
    “自”:从王安石的炼字说起
    宋人一向重视诗歌炼字,撇开“绿”字,从诗歌本身及王安石的用字习惯来看,不难看出,王安石的“自绿”为原本,而“又绿”乃后人所更改之本。首先,从诗歌本身来说,“春风自
绿江南岸”的“自”字在这里是“独自、空自”的意思,即表示与我无关,或关系不大,并不在意,或无法控制,任其自我发展,近似“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自”。诗人思念家乡,家乡所在的江南已经变绿了。但是,诗人并不是因为留恋春风带来的“绿”而思念家乡,“绿”只与春风有关。相对于“春风”,诗人更关心“月”,渴望明月能“照我还”。诗人思念家乡,并不只是因为家乡进入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春天,这种思乡情绪实是超越季节变化的。因此,诗中的“自”字意蕴十分丰富。于此,可见王安石用“自”字之妙。
    其次,从王安石的用字习惯来说,他在其他诗歌中,也常常用这样的“自”字,如《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旧题翻新,轰动一时,当时名流多有唱和者。然而,后世却有人对这首诗的命意提出责难。尤其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曾有不少争议。如给王安石诗歌作注的李壁,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云:
    范冲对高宗尝云:“臣尝于言语文字之间得安石之心,然不敢与人言。且如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单于为无穷之恨,读之者至于悲怆感伤。安石为《明妃曲》,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虏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坏天下人心术。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单于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公语意固非,然诗人务一时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然范公傅致亦深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荆公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则悖理伤道甚矣。
    按,范冲和罗大经都不自觉地上纲上线,认为这首诗有悖君臣大义和华夷之辨的原则。罗、范的意见,诚如李壁所云,实在是“傅致”过深。但李壁也承认这是“诗人一时为新奇,求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其实,范冲、李壁、罗大经,对王安石这句的“自”的理解,都有一些偏颇。王安石诗句中的自,即“独自、空自、恁自”的意义,表示与“我”无关。“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意思为,汉恩和胡恩的浅深都是他们各自的行为,与我的“相知心”都是无关的。王安石在诗中把那些表面的“恩”,不论其深浅,不论是胡还是汉,都否定
了。因为不论所谓的汉恩之浅,还是胡恩之深,都与“相知心”毫不相干,即使明妃嫁到了所谓“恩深”的胡地,依然是“失意”的。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诗云:
    美者自美,吾何为而喜;恶者自恶,吾何为而怒。去自去耳,吾何阙而追;来自来耳,吾何妨而拒。
    诗中四个“自”字,与上引“春风自绿江南岸”、“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诗句中的“自”含义可相互发明。
    一般来说,对于宋人诗歌,一般以文集为主要依据,诗话往往具有故事性质,从王安石的炼字习惯、文集版本来看,通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恐怕并不是王安石诗歌的原本,在讨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应当遵从王安石文集作“自”。
    《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这首诗,主要涉及了几个地名。诗题的瓜洲,北宋属扬州管辖,在长江北
岸,而京口与瓜洲隔岸相对,北宋属润州管辖,在长江南岸,即今天的镇江,瓜洲和京口都在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一北一南;而钟山在江宁,即今天的南京,处在瓜洲和京口的上游。王安石父亲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之后,王安石就家于江宁,诗中的“钟山”,即指代江宁。
    这首绝句,简短明了,其主题不外乎思念家乡。钱锺书《宋诗选注》云:“这是王安石想念金陵的诗,钟山是他在金陵的住处。”王安石是何时泊船于瓜洲而思念钟山的王安石文集中,有一些相关诗歌,为这首小诗的创作时间,提供了系年的线索。
    《临川集》卷二八有《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老于陈迹倦追攀,但见幽人数往还。忆我小诗成怅望,钟山只隔数重山。
    世间投老断攀缘,忽忆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
    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
    这组诗的题下作者自注曰:
    旧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案,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六五和李壁注本诗集卷四二都收入了这组诗,其中李壁注本附有诗人题下自注,而龙舒本没有自注。第一首中的“钟山”,龙舒本和李壁注本,均作“金山”。
    《临川集》卷三六(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七十九)有《赠宝觉并序》集句诗,序云:
    予始与宝觉相识于京师,因与俱东。后以翰林学士召,会宿金山一昔,今复见之。闻化城阁甚壮丽,可登眺,思往游焉,故赋是诗。
    案,与宝觉的交游,是考订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时间的重要线索。诗题的“龙华”,又称龙花,即龙华树,相传弥勒佛得道于此树下。因此,龙华院即指佛寺。第一组诗的龙华院,颇疑在江宁附近,或即在钟山。而诗中的“忆我小诗成怅望,钟山只隔数重山”,当据龙舒本、李壁注本作“金山”,写作这组诗时,王安石在钟山而思数重山之外的金山(在润州,即京口)。而《赠宝觉并序》中提到的“化城阁”,当在京口金山。(王安石有集句诗《化城阁》,见《临川集》卷三六、《王文公文集》卷七九。此诗又见《京口三山志》卷四,题作《金山化城阁集句》)。
    据《赠宝觉并序》、《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及作者题下自注,我们可以梳理出王安石与宝觉的三次交往:
    第一次:与宝觉初识于京师(开封),“因与俱东”。
    第二次: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召”,自江宁沿江东下,至京口金山与宝觉“会宿一昔”。王安石随即渡江,泊船于瓜洲,作诗《泊船瓜洲》。
    第三次:“会宿金山”之后十年,与宝觉重逢于钟山龙华院。诗人思其东游金山(金山在钟山之东),已在十年之前了,今又思往金山化城阁登览。因有诗《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赠宝觉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