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过年讲究,春季放风筝潍坊古来有春季放风筝的风俗,1984年当地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倡导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原联邦德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风筝团、队、100多名放飞员前来赴会。
高密剪纸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左右新衣里塞红包过年穿新衣是潍坊城区的年俗传统之一。在春节里,不仅要备年货、买新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外,还会追求新的服饰。正月初一走出家门拜年,首先展示的就是那一身新行头。古时候,这种习俗也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尤其进了腊月,迎接春节的各种活动便开始了。1月16日上午,“迎新春·话年俗”画都沙龙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举行,来自民间文艺界、非遗保护界、楹联艺术界、文艺评论界的众多专家围绕各种年俗展开热烈讨论,为佳节增光添彩,讲好年俗故事,传承潍坊年俗文化。“俗”是约定俗成年俗应该有变化。
在我看来,年俗也应该有变化。“俗”就是约定俗成,没有人规定,而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成俗。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正月剃头死舅”,实际上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清政府推广“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但在清朝之前,汉族人只梳理头发,不剪也不剃。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族人不愿服从,但又不能为此丢了脑袋,就约定正月不剃头,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就演变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如今,习俗是可以变化的,人们不仅可以正月剃头,还可以做造型等。
“善作善成,化风成俗”。年俗应该有变化,我们更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潍坊的春节过得更激情、更祥和、更平安,希望潍坊的民俗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春节由上古祭祀演变而来年俗随朝代变迁有所不同。
说到过年,人们不免会想起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而岁首的确定是祖先长期观察星象与物候的结果。先民在观察天象时,确定了以天干和十二地支核准时间和节令,以斗柄回寅为立春,立春即岁首,乃万物起始,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
岁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人们在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活动,报效天帝正神和祖先的恩德,驱邪、祈岁纳福,迎接美好未来,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年俗。
中国农历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直到汉代,我国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在这个过程中,民俗文化也随之变化、发展、更新。先秦,人们在岁首举行拜神、祭祀先祖的仪式;汉代,人们不仅祭神祭祖,还贴门神(在桃木上刻门神),拜年风俗的雏形初步显现;魏晋南北朝,人们开始除夕守岁;唐代,人们在拜年时互送“拜年帖”;宋代出现了爆竹;元代出现“迎灶神”“贴灶神”的习俗;到明清,春节习俗已十分隆重。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春节习俗。春节习俗的功能主要有三:一是祭祀,感恩先人;二是敬天地、驱鬼神,以求平安;三是阖家团圆,凝聚亲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年俗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但其内涵、功能不变,一直是民族凝聚的纽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