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联的别称
春联,又叫做福贴、春帖、门对等,粤语地区称挥春,闽南语称春仔,是一种立春和春节期间使用的吉祥装饰物,用毛笔书法写在红纸上,然后贴在门口或墙上。
二、春联的字数
春联一般分上下联,字数不限,关键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对等,不能用五个字对六个字。
三、春联要对仗
春联的一个大特点,是对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对春,增对满,岁月对乾坤,人对福,寿对门,十四个字,都是两两对仗的关系。
四、春联讲究平仄
春联还要符合平仄的规律,尤其是最后一个字,上联的尾字一般发仄音,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的尾字发平音,也就是一二声,比如刚才那副对联,寿字是仄音的第四声,门字是平音的第二声。
五、上下联的位置
由于古人的书写习惯是竖着写,从右到左,所以贴对联要符合古代的习惯,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判断上下联的标准,就是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读音,仄为上联平为下联。
六、春联的6大配套品
跟春联相关的配套品,主要有6种:
五字春联1.横批。
在很多场合,人们使用一些吉祥字,在春联上方的门楣上贴一个横批,对整副对联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
按照古代传统,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
2.春条。
春联基本都是一对的,但有些地区也会写一些单条的春联,称为“春条”,贴在屋里的相应对方,例如猪栏里贴“六畜兴旺”,大厅里贴“财源广进”等等。
3.门心。
门心贴在两扇大门上,用字较少,比如“平安”和“吉祥”,“迎春”和“接福”等,也有人用福字当门心。
4.斗方。
斗方,是用正方形纸斜立着放,上面可写“春”、“福”、“满”等单字,也可写“大吉”、“常满”之类的双字,还有四个字的,如“招财进宝”。
5.福字。
福字,是斗方的一种。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很多地方流行把福字倒贴的风俗,谐音“福到”。
但有专家认为,福字不能乱贴。一般来讲,可以倒贴的地方有这么几个:水缸和垃圾箱,因为倒垃圾和倒水的时候,福字就正过来了,福气就到了;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储藏财物的地方,倒贴福字代表财气到;还有牛栏猪圈这些地方,也可以贴倒福字。
但家里的大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因为大门代表着庄重和堂堂正正,正贴福字,表示“迎福纳福”、“福入家门”,倒着贴就是不吉利。
6.门神。
门神是贴在大门上的神像,一般是两个成对,用来驱鬼辟邪。
最早的门神,是玉帝指派的守门侍者——神荼和郁垒,他们专门治恶鬼。
后来,民间又将将关羽、张飞、钟馗、魏徵、徐懋功、秦叔宝、尉迟恭等人加入到门神的队伍里,请他们给自己看门口。
七、春联的来历
作为过年不可或缺的装饰物,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它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桃符。
古人相信,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在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位大神,挂在门上辟邪。
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皇帝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春联。
再后来,老百姓简化手续,用纸代替桃木板,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第二种说法:源自宜春帖。
宜春帖又名春书、春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人们在立春日用有纸剪成“宜春”两个字,或者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在门上。从宜春帖,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春条和春联。
八、春联的纸质化
在早期,春联的载体是桃木板。到了宋代,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人们开始用纸
来书写或者印刷春联,逐渐取代了原先的桃木板。
但这个时候,春联依然称为桃符,或者春帖纸。
九、春联的正式定名
据古书记载,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桃符才正式被叫做春联。由于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在他的推动下,春联的习俗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十、春联的世界影响
除了中国之外,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方,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也有在新年和立春贴春联的习惯。
以上是10个春联知识点,我还想重点提醒贴春联时最容易犯的四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春联不对仗
比如“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一年四季”和“八方财宝”,“好运”和“家门”,显然对得不工整。
第二个错误:春联平仄有问题。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音或者仄音,都是不对的。
第三个错误:贴错位置。
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将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
第四个错误:在大门上倒贴福字。
如果这四个错误你,都没有犯过,那么恭喜你,你是个有文化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