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读后感(5篇)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常常吵着外婆给我讲故事,其中《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它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宏大,小朋友们想听听详细的吗?那就让我一一道来。
    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孟子,曾三次迁居。孟子小时候很贪玩,仿照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墓四周,他经常筑坟墓,学别人哭拜的样子,母亲看到了很担忧,把家就搬到了集市四周,结果孟子又仿照别人做生意。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利于孟子成长,又一次迁居把家搬到了书院旁边,孟子就跟着别人学习礼节和学问,孟母看到孟子在这个环境下成长,很是快乐,觉得搬了个好地方,就在哪里住了下来。
    孟母特别重视对孟子的教育,教育他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学问也必需日积月累。孟子也很听孟母的教导,从今以后用心读书,发奋用功,最终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宏大,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几度搬迁,辗转反复,最终培育孟子成才。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为了我们能有好的学习环境,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呢,为了报答父母,让我们好好努力学习吧!
三字经读后感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二
    自从我读了《孟母三迁》这篇文章以后,我受益匪浅,感受至深,久久不能遗忘。
    这篇文章讲的是:孟母为了儿子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搬了三次家,分别是:儿子贪玩,不读书孟母便搬到了一个没有贪玩的小孩的地方,这是第一次。孟柯仿照铁师傅打铁的动作就搬到了荒郊野外,这是其次次。外面是大片的坟地可一到清明节,孟子就学人家玩埋死人的嬉戏,他们又搬了,这次搬到了学堂的四周,这时第三次搬家。孟母看到儿子去跟着念,就送孟柯去学堂读书,后来,得知孟子逃学,孟母便把刚织的布剪成碎片,以来教育孟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家长爱的方式不一样。比方说:孩子做了一件令你快乐的事,你去说一些赞扬的话,假如孩子做了令你不满意的事,
你可以赐予他鼓舞和让他振作起来的话。我特别不同意“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莫非非要用打骂来表示对孩子的爱吗?那么没有几个孩子能承受得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爱,比方说“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损害或影响时,孟母选择了躲避,孟母这个躲避躲得好呀!
    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孩子,爱的方式不同,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下成长,我肯定仔细学习,不辜负父母的盼望。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三
    他与村里的孩子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时常遗忘了回家。母亲为了查一个好的环境来教儿子念书,便将家搬离了那些有调皮孩子的地方。但是,新搬的地方隔壁是个铁匠铺。小孟轲又学着铁匠玩起了打铁来。
    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这次她干脆把家搬到了郊外荒野之处。她认为这样单独居住儿子便能用心的读书了。谁想到了清明时荒野里一下来了许多上坟的人。于是小孟轲从家里逃出去观看上坟人,学照大人的样子去上坟。
    孟母不得不三次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而且把小孟轲送到学校拜师读书。可是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小孟轲忍耐不住,他又逃学了。这次孟母忍不住生气了。
    她一下把儿子拖到织布机旁,拿了一把剪刀“咔嚓”把自己织的布全剪断了说:“不愿读书的人将来长大了就与这剪断的布一样是没有用的东西!”这回小孟轲最终受到了震惊。他下定决心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盼望,发奋地读书,最终最终成了战国时的大学问家,世人尊称他叫“孟子”。小孟轲有个慈爱宏大的母亲,是他人生指路的明灯。只有把握住学习的时机长大才能有长进。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懊悔心”这句话我们应当谨记。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四
    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曾零零点点的有些耳闻,但从未深思,今日偶然拜读原文,章节虽短,却感慨颇多。
    孟子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差点误入歧途,孟母的一句“此非无所以居处子”,举家三次搬迁,更有之后的以身试教,剪布训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常常和我说“授人以
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着重培育的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安家立命的本事。无奈,我的性格过于懒散、怯懦,让她特别头疼。最终她不惜辞去人人艳羡,并且做得精彩的工作,带着全家,从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搬到了海滨城市。
    盼望这个信息、文化高度交融的环境,能转变我的浑浑噩噩,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虽然经受着背井离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苦痛,但是妈妈从未对我露出过分毫,全都悄悄单独承受,呈现给我的,永久是乐观向上的鼓舞。每当我偷懒,不爱学习的时候,她总会放下繁重的家务,悄悄地坐在我旁边看书,没有言语的训斥,就会让我在她的影响下,渐渐的集中精力,投入到学问的海洋中去,这也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虽然在妈妈的眼里,我永久是个小孩子,但我每一个代表长大的小举措,都会让她感动许久,原来,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简洁,那就是“不图回报,只愿安好”。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今有慈母掌舵我的人生!妈妈,在您的教育下,女儿此生定不会虚度!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五
    你背过《三字经》吗?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假如你没能领悟它的意思,看下去就会有一番深切感悟。
    “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肯定要留意所处的环境。”这句话,我在看了《孟母三迁》这本书之后感悟深刻。
    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成长,先后把房子搬到了墓地四周、集市旁边,最终才把家搬到学校四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此后所学的都是有关学习、读书的那一套,成绩自然也就直线上升了。
    还有楚国的一个人,想要自己的儿子学会齐国语,就为他请了一个齐国教师。只有一个教师说齐语,大家都说楚语,儿子自然学不起来。后来那个楚国人带儿子去齐国做生意,儿子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齐语。这不更加说明白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在困难的。环境下,会努力战胜困难,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栅栏,超过其他人;而人在富有的条件下,吃喝玩乐样样不缺,不懂得努力学习,
不进步,自然也就比其他人落后。这也说明白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既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应当给孩子们一个有益成长的环境。可是我发觉,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高,也下重本钱。他们的成长条件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由父母做,一点独立的力量都没有。某大学教授作了一个统计,在前来大学报到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是由家长扛着大箱小箱的行李送来的。这说明白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这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力量的培育真是百害而无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