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互动式教案)
课题 | 课型 | 讲读 | 课时 | 2 | 设计 | |||||
教 学 目 标 | 学会8个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古诗。 | |||||||||
联系上下文,感悟诙谐语言的妙处,并学习仿写这样的句子。 | ||||||||||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诙谐的语言 | |||||||||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 | |||||||||
方 式 | 从诵读的一个个细节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 自 我 调 整 | ||||||||
策 略 | 通过充分的读,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中,走进跟祖父学诗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童年真挚的情怀。 | |||||||||
手 段 | 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 |||||||||
板 书 设 计 | 教 学 反 思 | |||||||||
2、跟祖父学诗 总体介绍: 早晨 晚上 半夜 大声喊 乱叫 大叫 具体描写: 喜爱听 有趣味 心情好 得意 率 性 可 爱 多 彩 童 年 | ||||||||||
序号 | 个 性 化 教 学 过 程 | 自 我 调 整 | ||||||||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那是1917年的七月,祖母刚刚去世,祖父为了减少心里的伤痛,开始教七岁的作者读诗。所以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作者跟着祖父读了哪些诗呢?她在学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思考: (1)作者跟着祖父读了哪些诗呢? (2)作者读诗经历了几个过程? (3)她在学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3、自学、勾画和批注。 三、反馈、交流。 重点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 刚接触诗歌时,觉得声音很好听,很快乐地跟着喊。 2、 只念自己喜欢的诗,祖父让我为客人表演,更是增加了学诗的兴趣。 3、 在念了几十首后,祖父开讲了,逐步懂得了诗的意思。 四.探究课文内容。 1、探究作者跟着祖父读了哪些诗呢? (1)唐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唐孟浩然的《春晓》;宋苏轼的《花影》;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2)师:这些诗都是出于一本书,那就是《千家诗》。祖父为什么要为作者选择这本书呢? (3)师生交流:(预设交流要点) 中国古代的诗歌源远流长,先人们使用他的智慧与才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精神财富。《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它选择了古代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成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少儿读物。这些诗歌经过历代的传颂,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最早的《千家诗》是由南宋刘克庄编写的.后来流传的《千家诗》二卷本,大多是南宋谢枋得选注的.而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千家诗》则是由清代王相增补修订的,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书中共收录了125位作者的220多篇作品,风格多样,明白晓畅,并且十分有趣味.。 (4)师小结:祖父精心选择的《千家诗》,符合一个七岁孩子的学习趣味,一下子把她带入一个诗歌的王国,使作者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典诗歌就入了迷,为之陶醉。 第 二 课 时 一、探究作者是怎样学诗的呢? (1)刚接触诗歌时,作者的感受: A、“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B、“只觉得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快乐地跟着喊。”(把诗歌当成了自己喜欢的歌唱,当成了乐此不疲的游戏) C、“房盖被你抬走了”(念诗念得劲头十足,声音越来越大,旁若无人了)少儿诗歌 (2)读了一段时间后的感受: A、“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作者认为诗歌就是要大声地读,在大声读中,物我两忘,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兴趣。) B、“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随着读的诗越来越多,就自然有了对诗歌的喜好,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C、师:在读诗的这个阶段,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读诗含糊出错) D、学生回到文字当中,细读这个局部的内容。 E、作者是在完全不懂得《花影》的意思的情况下乱读一气的,那时她才七岁的年纪。小小年纪,当然弄不明白,我们来帮她读懂这首诗吧!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宋•苏轼《花影》层层叠叠的花影映在华贵的亭台上,几次呼唤童仆也扫它不开,花影刚被夕阳带走,又被明月送了回来。“上”、“扫”、“收”、“拾”、“送”五个动词把花影写活了。 F、:明明知道作者总是含含糊糊读错,为什么祖父“当客人来了,总是叫我念诗的?”(从中感受到祖父对作者学诗的鼓励) G、此时的作者读诗是囫囵吞枣,不求谌解的。你觉得这样读诗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补充以下关于读经典的观点提供学生讨论: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清•陆世仪《论小学》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仅仅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祖父教作者读诗明义。 过渡:看来祖父和朱熹的看法相似,理解到了“这样瞎读,到底不是久计”,就是到底不是学诗的好方法。于是,祖父在作者已经记熟了几十首之后,开始教诗歌的意思。 A、 分角朗读这个局部内容。 B、 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爷孙对话的情景。 C、 补充作者对爷爷的描写: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成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极大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的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D、 再次分角朗读,体会爷爷的慈爱和我的幼稚、纯真。 二、总结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学诗有了哪些体会? 2、教师总结:有学者说“中国孩子的童年是洋溢着诗意的——感谢祖先,发明了这样方便地传递美感的精美的文学形式,简短的诗句,无尽的诗意,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在诗情画意中熏陶,虽然背诵诗句不免错乱,但从小建立对事物之美和文字之美的敏感,将受用终生”。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深情而生动地回忆她在幼时“跟祖父学诗”的情景,她的文学之路就从这里起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却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3、请同学们课外多读一些古诗词,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