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
浅析《夜莺颂》的主题表达
作者:赵梦园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
        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曲折凄惨,使之诗歌读起来令人心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真挚感情。《夜莺颂》中,济慈用多处对比,揭示理想现实,死亡与永恒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约翰·济慈;《夜莺颂》;主题表达
        《夜莺颂》作于1818年,当时23岁的济慈处于和范妮·布恩小的热恋当中,然而命运和济慈开了个玩笑,染上肺痨的他每天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在一个昏暗的夜晚,在夜莺婉转的歌声中,济慈情绪激昂得写下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一、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在济慈众多颂歌中,常常描绘永恒的,不朽的,美好的世界,并有一个丑陋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世界与之相对应。《夜莺颂》也不例外。
        诗人用所有感官感知周围的一切,通感的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在第一个诗节中,诗人首先慨叹生活之苦,思想麻木。继而同自由快乐的夜莺形成强烈反差。诗人运用视觉听觉通感,使读者身临其境:夜莺在山毛榉树中自由穿梭往来,歌声轻快明亮。第二个诗节中诗人想象自己酌一杯醇香窖藏老酒,嗅一嗅那芳香扑鼻的花朵,望一望远方葱绿的田野,聆听悠扬婉转的歌声。动用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合力给读者带来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意盎然图。
        诗歌第1,2节对理想世界的描绘与现实世界中病痛,残酷,疲惫和焦躁形成诗境与尘境的强烈反差。紧接着第3个诗节中,一切美好消逝不在,摆在眼前的是焦虑,狂躁,呻吟和死亡。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揭示诗歌的主题-理想的诗境是诗人寻求安慰,缓解痛苦的避难所,并且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和痛苦。
        二、死亡与永恒的对立
        诗歌以诗人对夜莺及其歌声的看法为线索进一步展开。诗歌开端,诗人对夜莺怀有敬
畏之情,认為其歌声优美婉转,能够使人忘记烦恼;然后诗人把夜莺的歌声看成了“葬歌”;最后诗人称夜莺为骗人的妖童。在济慈的理想世界中,夜莺是美与永恒的象征。而当理想破灭,被拉回现实中时,夜莺又变为尘世中的凡鸟,它的歌声悲凉凄楚,诉说着生活中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