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60种书 | 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七)
一、必读30种
1.《诗言志辨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重点阐明了“诗言志”的中国诗学传统。
《经典常谈》被认为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的阅读指导经典,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一本书告诉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如何阅读历史书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如何阅读哲学书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
延伸阅读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指南》(第2版):思考阅读体验的本质和方向。
本书活泼易读,对于所有喜欢阅读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文本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好书。
——美国班戈大学教授雷姆·哈珀
本书以精巧的笔触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身技能的自信,学会认识和挑战既有观点的各种方法。
——《美国中西部书评》
3.《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4.《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读书不可不知目录学;阅读古籍门径。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
《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5.《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钱穆
本书系钱穆先生公子、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钱逊先生所推荐,是他从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与论语》一书中选编而来。所选篇章集中阐述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集钱穆先生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6.《中国目录学史》: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
不论在采辑资料方面,或在编写内容方面,都应该以姚先生这部著作为最好。
——王重民
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关于读书的文章
7.《国史大纲》(上、下):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这段话可以说反映了他全部学术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是贯穿在他全部学术中的核心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是为了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钱逊(钱穆之子)
8.《国学读本》: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
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好书,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梁启超
本书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10.《现代学人的信仰》:《现代学人的信仰》是刘梦溪先生深研国学大师的学问与思想、精析现代学人的信仰与风致之作。中国现代学术的总成绩,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高峰。
《现代学人的信仰》以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吴宓、钱锺书、马一浮、章太炎、熊十力、冯友兰、蔡元培、傅斯年等现代学术人物的思想传论为中心,讲述他们的学术与创获、独标与秀出、谈吐与风致、精神与信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文字典雅,笔墨含情。一卷在手,可窥得现代学术的无量藏。
11.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以爱国的热情,又稍带些许天真和浪漫来谈中国的文化,李长之先生探讨
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
这部文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书中凝聚了长之先生的眼光与智慧,是以一个饱学之士理智的研究。
中国人的人生观之缺点
我常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好像是缺少了些什么似的。但这缺少的东西首先似乎不是唯物史观,虽然这一名词的输入尚属不久,而且还有不少人以为新奇。你看“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不是唯物史观……
可是我仍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总是缺少了点什么。上汽车要抢,公家信封要偷,正式的开会要早溜,享乐的场所要占座,子弟入学要托人说项,没人看见时在公众地方(哪怕多么讲究)要随便吐痰……我惭愧,我列不周全。难道这些毛病没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碎金”的封面,用的是李长之先生于1945年为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题词,曰:“最好听的音乐是鸟叫”,书写得亦飘逸俊秀,直教人眼睛一亮,继之则砰然心动。
12. 《如是我读》:指间风雨,胸中丘壑。读书人命运几何?当代版“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话题正在继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阅读随笔首次结集,别具慧心地探索“为什么读”“读什么”与“如何读”。
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省察读书人的德性与命运。
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
13.《饶室旅行记》:走进藏书家谢其章的“书之旅”,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家中其实都有一个绕室。
家,是为坏天气准备的、被爱书人环绕的。
一个藏书家的大多数藏书曾经属于别人……书籍更换主人的频率与人类世代交替的频率是大致一致的。
——德国藏书家
知道鲁迅痛打“落水狗”,却不知他仇猫实不下于仇犬;
看过巴金的《家》,可不一定知道封面上,在“流”的最后一撇左边是不是有“志恒”两个小字;
读过《走到人生边上》,却不知杨绛先生极高的话剧创作才华。
《绕室旅行记》为藏书家谢其章独特的“书之旅”,借用施蛰存同名文章,作为本书的书名,也是其藏书生活的写照。
14. 《舍不得读完的书》: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出版家、作家、“全民阅读”发起与倡议人聂震宁,呼唤阅读、观察出版、反思文化力作。
聂震宁认为,要把书读出人生的感觉,有“舍不得读完的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他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只读一些碎片化的书,无法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辈子要读几本书。生活太快了,读书要慢一点。
这样的阅读往往是非功利的。唯有不为功利的阅读才会有如此高蹈而超然的阅读心态,才会有“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阅读境界。
15.《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示范意义。
浏览是阅读的下滑,要读点费点劲的书。
我们为什么希望讲故事?人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了解和体验的东西又是无限的。
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
文学是最动人的力量,文学是最震动人类灵魂的力量,文学是最能说服人的力量。文字是非常美丽的,这种美好的东西会让我们欣赏,让我们陶醉。
从文化部部长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独特人生经历使他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深情关爱。对王蒙而言,读书是一种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他提出,读书需趁早,要像读书一样读生活。同时,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读书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16. 《风雨故人来——钱理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17.《集书人》: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说了搜集国际书界人才彼得·魏特哈斯在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一职的二十五年任内的秘辛。
关于读书、集书的故事,都源自一颗爱书的心。
18.《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以人物为经,以教科书编纂为纬,以翔实史料与温情敬意,重返民国老课本的编纂现场,细致呈现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转型历程。
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张元济、当今通晓学务第一人张之洞、学堂乐歌的筚路蓝缕者沈心工、造就新青年的陈独秀、培育儿童正确精神的叶圣陶……
19.《中国藏书史话》:纵览古代藏书宝库。
我国的国家藏书始于周代,
是世界上设置图书典藏机构与管理人员最早的国家之一。
藏书史涉及四个方面:一、图书存在的形态;二、图书的编目;三、图书的典藏;四、图书的流通。
20.《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什么是丛书?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21.《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当中国传统文化事业遭遇西方现代印刷技术,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将印刷文化与图书史、社会史、技术史与商业史结合在一起,从技术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出版业的变迁角度,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22. 《汉学书评》:一座承上启下、联通中西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