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改为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好。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先在诗文中要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好。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
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 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 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九重城:指京城。檄:檄文。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 所作的都是,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的含义,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故答案为:(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相关联。答题时联系社会背景是关键,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作者心境,在诗歌中就会体现出来,个别字眼也是问题的关键,要认真阅读诗歌并细心体会。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
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
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生机盎然;萧瑟寒冷;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两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两首诗的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结合全词,“” “”等景物体现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7.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午盏:午茶。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无赖:不讲道理。遣:派。深造次:频频拜访。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