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与舍、得与失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人向插花师学习插花。她刚将花枝插入篮中,插花师就告诉她,哪些枝叶需要剪去。对着插花师手中的枝剪,她本能地用手护住:“不要!”那些枝叶在她的眼中,都是如此美丽,一枝一叶,都舍不得放弃。“要学会舍得!”插花师说。一篮花,在插花师的指导下,在纠结和不舍中插就,在惊喜和自得的目光中摇曳生姿。换了你会怎样?对着枯枝败叶,你自然毫不手软;可面对同样青翠的枝叶,依然明艳的花朵,你怎么舍得?何况,生活远比插花复杂。一些选择,利弊未明,一些选择,指向遥远的未来。你该如何“舍得”?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和思考?请以“舍得”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审题提示:
本题包括情境、提示、要求三个部分,情境材料是考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个体认知与出题
方向融合的重要信息;提示段则用以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范畴、角度、倾向等;要求部分是明确具体的文体、话题、主题篇幅方面的要求。情境材料,除了作为入题引子,考生还当借以领会出题意图。“要学会舍得”显然是这个故事的精髓。如何理解它呢?有“舍”才有“得”,“舍”是“得”的手段。至于插花经过,插花人的不忍剪除,插花人与插花师的分歧,完成美丽作品的结果,都可以视作一种情境化的演绎,对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提示语段,则在情境材料的基础上既给予提示,也明确思考方向。以花为例,残枝败叶之“舍得”易明,而翠叶鲜花之“舍得”难为,移之于生活的种种情境:利弊未明、前途未卜,则人们的“舍得”之判断不可以轻下。最终,文章的高下,有关文辞,更取决于考生关注视角、生活领悟、眼界认知的差异。
作文素材:
主题角度:舍与得、失去与拥有、物质与精神、人生定位
金句名言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民谚
4、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劝酒》
5、如果你错过月亮时,你只是流泪,那你也将错过星。—泰戈尔
6、只有舍一朝风月,才能得万古长空。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田歆
7、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8、识大体,分主次,知轻重,明进退,懂取舍。
9、当你沉浸在花香中的时候,不要忘记赶路,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你只是一个过路人,你要去的是前方,你的旅途依旧漫长。
10、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2017年高考作文
11、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一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些东西出来。—比尔·盖茨
12、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逝去的,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普希金
13、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丰子恺
14、追鹿的人看不见山,打鱼的渔夫看不见海。(一心一意,有取有舍,心无挂碍)
典型事例:
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托尔斯泰在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对土地贪得无厌的帕霍姆,最终在用脚丈量土地的贪婪中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发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列夫•托尔斯泰相继写出轰动文坛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陷入狂热者的“包围”之中。为了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饭吃。”渐渐地,社会上都知道托尔斯泰神秘地“死”去了。1891年,《复活》终于脱稿,但为了修改好这部作品,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死”过几次,直到1899年《复活》
出版后,托尔斯泰才真正地“复活”。晚年放弃贵族生活的锦衣玉食,躬耕土地,和乡民一块,过着质朴生活。
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话。郭靖说:“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的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上。
王昭君的取舍。她舍弃了锦衣玉食,得到了一时太平与后世赞美;李白舍弃了富贵,而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舍与得之间蕴藏着不同的机会,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而有时不“舍”便会“失”,即使有得,也是得不偿失。
佛家的取舍。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道家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儒家曰,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今人的眼里,舍是付出,是投入,得是收获,是回报。舍得是一种大智慧:孰舍孰得,是大智慧者,在洞悉了大势所趋后的智慧抉择。
在巴勒斯坦的两个湖。巴勒斯坦有两个水源相同的湖,加里勒亚湖清澈洁净,四周一片生机勃勃,而死海,却了无生气,湖边也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既接受也付出,而后者在接受之后,只保留,不懂得舍却原来的水。让水流动,方得一池清澈,这是流水不腐的道理。
耶鲁学霸、大学村官秦玥飞。2005年,美国耶鲁大学寄出了两份录取通知书,而其中一份就来到了重庆市秦玥飞的手中。那年,他刚高中毕业,年仅20岁,却令许多人羡慕不已,所有人都认为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2011年,完成学业的秦玥飞放弃了留在美国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来到偏远的山区当村官。在当村官期间,他带动当地的发展,成就斐然。2017年8月,第二个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了,秦玥飞再次婉拒了组织上的提拔。“这六年我过得很开心,我的价值在农村,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走,还要继续。”2017年,秦玥飞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成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时间,他走进了众
人的眼中,他的事业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感动中国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樊锦诗选择敦煌。“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这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栏目写给樊锦诗的颁奖词。樊锦诗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年轻的樊锦诗根本没想到自己毕业后会到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工作,更不会想到一去就是50多年。从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常书鸿,到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老一代莫高窟守护者们大多是名校毕业生,他们舍弃了大城市的安逸生活,自愿来到戈壁沙漠中,一待就是一辈子。樊锦诗舍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经过数十年的耕耘,中国学者在敦煌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考古、艺术、宗教、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被彻底扭转。
毕淑敏转行。1998年,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了2003年7月,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她思之再三,最终决定放弃。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她冷静地回答道:“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认为,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自己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陶行知的取与舍。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那时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全国有两亿文盲,七千万儿童无法接受教育。陶行知深知这个国家病根在教育,这个国家的出路也在教育,从而确立起毕生努力的方向。他脱下西装,走出象牙塔,放弃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开始着手推广普及平民教育的工作。1926年12月,陶行知发表《中国乡村教育改造宣言书》,表示要“招募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都识字,
要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合起来形成中国的伟大的光。
李小龙闯入好莱坞,获得发展机遇。李小龙的一生充满传奇,是国人的骄傲。他拜师于一代宗师叶问,刻苦学武,善于思考。后来来到美国生活,挑战各路高手,只为提高武艺。最终,他打败劳力士,成为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并发展自己的武学“截拳道”。由于李小龙夺得桂冠,名声大噪,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李小龙完全可以凭借武馆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此时,他看到了好莱坞向他招手。他心想,如果涉足好莱坞,一定会为中国争光。武馆和英雄明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李小龙舍武馆生意,得立足好莱坞的机会。李小龙有舍而得,开辟了功夫片的片种,成为一代巨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