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固传》“班固字孟坚”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上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棰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B.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C.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D.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2.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二十冠而字。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图谶,古代方士或巫师制作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
C.兰台令史,官名,东汉时开始设置,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文书档案等,魏、晋、南朝沿置。
D.宾客,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文才出众,善于识人。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
B.班固颇有政见,深谋远虑。对于汉匈关系,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认为应抓住时机,维护双方和平关系。
C.班固胸怀大志,投身军事。他在伐匈之战中,辅佐窦宪,随军出征。后来窦宪落败,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
D.班固疏于教育,遭致灾祸。其子不守法度,家奴也缺乏教养,获罪于地方官员,导致班固下狱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5.对于匈奴的和亲请求,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建立友好往来。他的理由有几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A
3.A
4.(1)班超担心班固会被郡守审核拷问,无法自己申明(实情),于是便急忙赶赴京城向皇帝上书。
(2)正碰上南匈奴突击攻破了北匈奴,班固到达私渠海后,听说北匈奴内部叛乱,便带兵返回了。
5.(1)历史上每一代都重视和匈奴关系的建立或修复;(2)可以向匈奴展示汉朝注重忠信和礼义;(3)跟匈奴断交没有好处,跟匈奴建交没有害处;(4)趁匈奴势弱时结交,
推敲文言文比等它强大起来再去结交更好/更容易。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屈申无常”的意思是“屈申没有定规”,结构完整,意思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
“虏使再来”的主语是“匈奴”,“然后一往”中的主语是“汉朝”,所以中间断开,排除D;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错误。“弱冠”仅指男子二十岁,不能用于女子。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项,“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错误。 根据原文“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可知,班固的举荐意见被采纳,但原文中没有体现东平王对那些人的“青睐重用”。
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为……所”:表被动,翻译为“被……”;“诣”:到达,赶赴;“阙”:帝王处所,此处指向君王(上书)。
(2)“会”:适逢,碰上;“掩破”:(乘其不备)袭击,攻破;“引”:率兵带兵。
5.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建立友好往来。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可以分为四层意思: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主要是历数汉朝以来与匈奴的关系以及所采取的政策,但有一点,不管采取何种政策,都没有放弃过,所以班固在强调“历史上每一代都重视和匈奴关系的建立或修复”。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是说匈奴使节来两次,汉朝派使者去一次,可以向匈奴证明汉朝注重忠信和礼义。
“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是说拒绝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阐明利害关系,强调断没好处,交没有害处,不如结交。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是从长远角度考虑,一旦匈奴强大,再想结交就不容易了,还不如此时趁匈奴势弱时结交,施以恩惠。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的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等到长大后,便能博观古今书籍。九流百家的学说,没有不深入探讨研究的。(班固)生性宽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凌驾于他人之上,诸位儒者也因此敬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因是皇帝的至亲而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辅佐
朝中政事,开东阁(以招贤人),招揽各地英雄。当时班固二十岁,便向刘苍上书陈述自己的建议,推荐桓梁、晋冯等人。他的建议被刘苍采纳。
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父亲班彪所著的国史中有关前代历史的描述并不详细,于是便潜心钻研思考,想要成就父亲的绩业。不久便有人上书显宗,告班固私自修改国史,于是皇帝向郡里下达诏令,将班固押入京兆狱,并将他家里的书全部没收。此前就有扶风人苏朗因为伪造言论宣扬迷信的事情,而被下狱处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会被郡守审核拷问,无法自己申明(实情),于是便急忙赶赴京城向皇帝上书,得以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感到很惊奇,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与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中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在对匈奴的事情上。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
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后招徕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后来班固因为母亲离世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带兵攻打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军事。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征的消息,便派人前往居延塞(议和),想要朝见汉朝天子。窦宪上书(请求)让班固带领几百骑兵前往居延塞迎接他们。正碰上南匈奴突击攻破了北匈奴,班固到达私渠海后,听说北匈奴内部叛乱,便带兵返回了。等到窦宪失败后,班固也受牵连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也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当时的官员百姓都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家奴冲犯了他的车骑,种兢的手下敲打并呵斥他,家奴因为醉酒而破口大骂,种兢大为恼怒,但又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对班固产生了怨恨。
等到实氏一族、宾客全部被逮捕拷问的时候,种兢便因此逮捕了班固,班固最后死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