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翻译技法
近年来,虽然中考内容在不断改革,然而古诗文的翻译仍是考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翻译古诗文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指导学生翻译古诗文技法上多下点功夫。
一、原文保留法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名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说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将原句保留,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推敲文言文”。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
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的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注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和“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对这种词语 ,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份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以后的句子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份,都可以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记》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