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把中国语言比作一把折扇,文言文相当于扇轴上面的主体部分,而白话文仅是扇轴下部的扇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14篇文言文的阅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即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但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 他们会觉得“难读、难懂”。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的五步教学法,用“对、留、补、换”的方法理解古文大意。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读一读
在教学三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中,我便尝试着用上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通过从生词开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到课文,一句一句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
二、划一划
听完老师的范读后,划出节奏,“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为了能感受古文的魅力,我借助ppt将古文去掉标点,从右往左竖着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三、译一译
翻译文言文大意时,重点指导学生方法的使用,从每个字词的理解,通过看注释,看插图,组词等方法,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在通过“对、留、补、换”的方法,将字词意思串联
起来,便理解句子意思。从第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从中提炼方法,渗透方法,到合作学习后面句子,从由扶到放,一步一步指导,孩子即学懂了本文大意,又学会方法的使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案例:
过渡: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把课文用不同方法读了好多遍,其中的意思你知道多少了呢?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要理解意思,我们还有哪些好办法呢?
生:看注释。
师:学习古文或古诗,看注释是理解古文词义的好方法。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师:嗯,你真是懂得学习方法。因为时间隔得长远,古人用词和我们略有不同。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好理解了。
生:看插图。
师:嗯,是的,你的办法可真不错,看图理解意思,更加生动形象。
(一)学习“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出示句子“儿戏于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了?
儿 戏 于庭
(一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生:一孩 子在庭院里玩。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小孩呢?
生:儿里的“”就是一的意思,“儿”指的就是小孩。
师:你真会学习,用了组词法学理解了“”和“儿”的意思。看来,古文很多字的意思跟我们现代语言意思差不多。
生:这里的“戏”就是“游戏”。
生:我通过看注释,知道“庭”指的是“庭院”。
生:所以连在一起,他的意思就是“一小孩在庭院里玩游戏。”
小结:看来,“组词法”“看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真是好用。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发现,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有什么诀窍?
生:每个字对应翻译,再连起来就是它的意思。
生:有的地方交换了位置。
师:是的,我们可以把词语的意思连接起来,用上一一对应,交换位置的方法,来翻译句子。这可是理解句子意思的好办法。(板书对、换)
师:那后面你还读懂了什么?
一儿 登 瓮
(其中)一个小孩 爬到 瓮上(玩耍)
预设:生:我还知道有个一儿童爬上了水缸。我从“一儿”一词知道有一个小孩,“登”是爬的意思。“瓮”就是指口小身大的陶器,课文注释告诉我们了,所以连在一起就是说一个小孩子爬上了口小身大的陶器。
师:我们学习古文的时候,也可以保留它物品的名称,不一定说的那么仔细。这里我们就可以直接说是,一个小孩爬上到瓮上。(板书“留”)
师:这个小孩是谁呢?
生:是和司马光他们一起玩的其中一个小孩。(课件补充)
师:孩子真会学习,这叫补充词语。(板书“补”)
足 跌 没水 中
(不小心)失足 跌入 (装满)水的 (瓮)中。
生:那个小孩不小心掉了进去。我是从图中看出来的。
师:足就是指(失足)
生:那个小孩失足跌入装有水的瓮中。
推敲文言文总结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组词的方法理解了字义,又用上“对、留、补、换”的方法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二)师:那我们带上这些好办法,后面的句子我们来合作学习。
要求:
1·和同桌一读后面的句子。
2·一边看下面的注释,一边看图,用“对、换、留、补”的方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学习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汇报
师:你们读懂了吗?
光 持石 击瓮 破之
司马光 拿起(一块)石头 砸瓮, 瓮破了。
预设1、生: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那个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注释上“光”指的就是“司马光”。“ 持石”就是“拿起石头”。“击瓮”就是“击打瓮”。“破之”就是指“瓮破了”。用上我们学习的“对,换,留,补”的方法,连起来就是“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瓮,瓮破了”
那“之”指什么呢?“瓮”
师:孩子,老师不得不为你点赞,你不仅会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运用“对、留、补、换”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众 皆 弃 之
其他孩子 都 丢下(落水的孩子)跑了。
师:那其他小孩呢?
生:其他小孩都吓坏了,全都跑掉了。“众”指的就是其他孩子,“皆”注释上说指的是都,全。那“弃”就是抛弃,丢下的意思,他们都吓坏了,丢下这个孩子跑了。
师:那故事的结局什么呢?
“水 迸, 儿 得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