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得愁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读出作者无法排解的愁情;通过对比李白与陶渊明的诗歌,知人论世鉴赏诗歌,并感悟不同选择及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困境;珍惜现今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与诗人相遇
1.播放视频,朗读者郎平《人生》导入:“人生应该是这样,专注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要你积极努力进取,就能收获。李白面对人生的挫折,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苏轼面对挫折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屈原面对挫折喊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的坚持,面对人生的坎坷,有个人却只能“踯躅不敢言”,他是谁呢?今天我们来走进他的诗歌。
2.《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
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前四句中,其中鲍参军是鲍照,杜甫用鲍照的诗作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的评价之高。鲍照的诗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3.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
二、读,与诗人相通
1.全班齐读诗歌,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出文眼——愁。
2.学生自由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愁,并读出作者的“愁”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读出作者的“愁”情。
4.指名翻译诗歌。
三、品,与诗人同行
1.诗人是如何渲染“愁”情的?
⑴前四句中直言诗人之“愁”的是哪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此句是互文句,所以作者“愁”的具体表现是“行、坐”都“叹、愁”。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法排解。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⑵后四句中,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排解“愁”情?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③怒吼“心非木石岂无感”。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只能再举杯酌酒消愁,结果只能是愁更愁。诗人借酌酒和歌唱《行路难》来排解愁情,依旧愁更愁,可以说是“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③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心非木石岂无感。由前面“安能行叹复坐愁”
的心有不平,想排解愁情,到如今的怒吼“心非木石岂无感”,怒火填膺,忍无可忍。可谓是“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诗人在诗歌最后发出“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情感急转直下,隐忍吞声,可谓是“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2.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浓重的、无法排解的愁情?
⑴阅读资料链接,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与诗同行
资料链接:
①鲍照 (?~ 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
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⑵“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严重的时代,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而且也不能诉说,改变不了什么不说,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于是,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愁到无法排解,愁到刻骨铭心。
3.全班齐读诗歌,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后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四、比,与诗人同思
1.面对类似的主题,李白写了一首诗《行路难·其一》,请对比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鲍照愁到谷底,悲愤到不能自拔;李白有悲愤,但是最重要的是抒发豪情,展示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原因是,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严重的南朝,李白生活在开放、相对公正的大唐盛世。时代不同即使是面对类似的主题,诗人的情感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诗人的选择也不同。
2.与鲍照生活的时代相近的陶渊明写过《归园田居·其一》,请对比鲍诗与陶诗,说出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鲍照愁到极致,陶渊明面对官场不顺,选择了另谋生路,归隐田园,在田园中到心灵的栖息地。
原因是,即使在同一个时代或相近的时代,诗人面对同一个主题——怀才不遇,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情感、生活态度,做出不同的选择。
五、悟,与诗人同感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歌。面对困境,鲍照被迫选择愁到一蹶不振,陶渊明果断选择独善其身、归隐田园,李白则选择继续勇往直前,“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同一学校,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从现在起,
我们该怎样行动呢?
最后,以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与诸位同学共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同学们,为了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将来不被生活选择我们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生活,请从现在起,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及时清除消极的思想,大胆的发出自己的人生宣言,走出自己的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