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西忻州)⼈;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元好问过继叔⽗元格;七岁能诗,⼗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不就选;正⼤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年(1231)秋,受诏⼊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寓舍;⼯诗⽂,在⾦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在中国⽂学批评颇有地位;作有《遗⼭集》⼜名《遗⼭先⽣⽂集》,编有《中州集》。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元好问《摸鱼⼉·雁丘词/迈陂塘》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摸鱼⼉·雁丘词/迈陂塘
⾦朝:元好问
⼄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雁,杀之矣。其脱者悲鸣不能去,竟⾃投于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之上,垒⽯为识,号⽈“雁丘”。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回寒暑。
与诗同行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
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暗啼风⾬。
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黄⼟。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知这痴情的双雁竟⽐⼈间痴情⼉⼥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应该知道,此去万⾥,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越千⼭,晨风暮雪,失去⼀⽣的⾄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今却是冷烟衰草,⼀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济于事。⼥⼭神因之枉⾃悲啼,⽽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双雁⽣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雁决不会和莺⼉燕⼦⼀般,死后化为⼀抔尘⼟。
将会留得⽣前⾝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对爱侣的亡灵。
注释
《摸鱼⼉》:⼀名《摸鱼⼦》,⼜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唐教坊曲,后⽤为词牌。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双⽚⼀百⼀⼗六字,前⽚六仄韵,后⽚七仄韵。双结倒数第三句第⼀字皆领格,宜⽤去声。
⼄丑岁:⾦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地⽀纪年为⼄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六岁。
赴试并州:《⾦史·选举志》载:⾦代选举之制,由乡⾄府,由府⾄省及殿试,凡四试。明昌元年罢免乡试。府试试期在秋⼋⽉。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处。
识(zhì):标志。
雁丘:嘉庆《⼤清⼀统志》: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旁。⾦元好问赴府试……累⼟为丘,作《雁丘词》。
⽆宫商:不协⾳律。
直教:竟使。许:随从。
双飞客:⼤雁双宿双飞,秋去春来,故云。
“就中”句:这雁中更有痴迷于爱情的。
“君应”四句:万⾥长途,层云迷漫,千⼭暮景,处境凄凉,形影孤单为谁奔波呢?
“横汾”三句:这葬雁的汾⽔,当年汉武帝横渡时何等热闹,如今寂寞凄凉。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鸣兮发棹歌。”平楚:楚指丛⽊。远望树梢齐平,故称平楚。
“招魂”⼆句:我欲为死雁招魂⼜有何⽤,雁魂也在风⾬中啼哭。招魂楚些(suò):《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字。何嗟及:悲叹⽆济于事。⼭⿁:《楚辞·九歌·⼭⿁》篇指⼭神,此指雁魂。
暗啼:⼀作“⾃啼”。
“天也”⼆句:不信殉情的雁⼦与普通莺燕⼀样都寂灭⽆闻变为黄⼟,它将声明远播,使天地忌妒。
骚⼈:诗⼈。
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死相许——⼤雁的⽣死⾄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的诘问,问⾃⼰、问世⼈、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来;如熔岩沸腾,奔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可以死,死可以复⽣,⽣不可以死,死不可以⽣者,皆⾮情之⾄也。”情⾄极处,具是何物,竟⾄于要⽣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字,更加突出了“情”的⼒量之奇伟。词的开篇⽤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犹如盘马弯⼸,为下⽂描写雁的殉情蓄⾜了笔势,也使⼤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回寒暑——这⼆句写雁的感⼈⽣活情景。⼤雁秋天南下越冬⽽春天北归,双
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回寒暑”从时间着墨,⽤⾼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雁的相依为命、为下⽂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是中:于此,在这⾥⾯。这⼏句是说⼤雁长期以来共同⽣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相印,痴情热爱,⽮志不渝。“痴⼉⼥”三字包含着词⼈的哀婉与同情,也使⼈联想到⼈世间更有许多真⼼相爱的痴情男⼥。
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雁。这四句是对⼤雁殉情前⼼理活动细致⼊微的揣摩描写。当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中必然会进⾏⽣与死、殉情与偷⽣的⽭盾⽃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以表明以死殉情是⼤雁深⼊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揭⽰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的⾄爱,即使荀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投于地⽽死”。“万⾥”、“千⼭”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烘托的⼿法,揭⽰了⼤雁⼼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这⼏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然景物的描绘,
渲染了⼤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是倒装句,即当年箫⿎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句说的是,在这汾⽔⼀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可是现在已经⼀⽚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武百官⾄汾⽔边巡祭后⼟,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喧天,棹歌四起,⼭鸣⾕应,何等热闹。⽽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在这⼏句中,词⼈⽤当年武帝巡幸,炫赫⼀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啼风⾬——些,句未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济于事。⼭⿁⾃啼风⾬——《楚辞·九歌》中有《⼭⿁》篇,描写⼭中⼥神失恋的悲哀。这⾥说的是⼭⿁枉⾃悲啼,⽽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雁真情的永垂不朽。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黄⼟——⼤雁⽣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雁决不会和⼀般的莺⼉燕⼦⼀样化为黄⼟。⽽是“留得⽣前⾝后名”,与世长存。这⼏句从反⾯衬托,更加突出了⼤雁殉情的崇⾼,为下⽂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对⼤雁的称赞。词⼈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样的“钟于情”的骚⼈墨客,来寻访这⼩⼩的雁丘,来祭奠这⼀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动地写出了⼈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
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六岁的青年诗⼈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位捕雁者说,天空中⼀对⽐翼双飞的⼤雁,其中⼀只被捕杀后,另⼀只⼤雁从天上⼀头栽了下来,殉情⽽死。年轻的诗⼈便买下这⼀对⼤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旁,建了⼀个⼩⼩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阕,其后⼜加以修改,遂成这⾸的《摸鱼⼉·雁丘词》。
赏析⼆
这⾸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喻、拟⼈等艺术⼿法,对⼤雁殉情⽽死的故事,展开了深⼊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死相许的⼤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曲凄婉缠绵,感⼈⾄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中有着⾄⾼⽆上的地位,也是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燕⼦⼀样化为黄⼟,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站在历史的⾼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识见。这⾸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学率真尚情之传统⼀致,和词⼈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价值和*的
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地描绘铺叙。
有⼤雁⽣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的艺术价值。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见长。在这⾸词中词⼈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韵与柔婉之情肠于⼀炉,确实是柔婉之极⽽⼜沉雄之⾄。清⼈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饶深婉”的范例。
赏析三
词的上阙开篇⼀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相许?”⼀个“问”字破空⽽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的回答。在“⽣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字,更加突出了“情”的⼒量。“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回寒暑”这⼆句写雁的感⼈⽣活情景。⼤雁秋天南下越冬⽽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回寒暑”从时间着墨,⽤⾼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活历程,为下⽂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为谁去”这四句是对⼤雁殉情前⼼理活动细致⼊微的揣摩描写。当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中必然会进⾏⽣与死、殉情与偷⽣的⽭盾⽃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以表明以死殉情是⼤雁深⼊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揭⽰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词的下阙借助对⾃然景物的描绘,衬托⼤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三句写葬雁的地⽅。“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喧天,棹歌四起,⼭鸣⾕应,何等热闹。⽽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派萧条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暗啼风⾬。”⼆句意为雁死不能复⽣,⼭⿁枉⾃哀啼。这⾥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
体,⽤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活,表达词⼈对殉情⼤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黄⼟。”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不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雁的礼赞。“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的凭吊。
这⾸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喻、拟⼈等艺术⼿法,对⼤雁殉情⽽死的故事,展开了深⼊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死相许的⼤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曲爱情悲歌。全词情节并不复杂,⾏⽂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地描绘铺叙,有⼤雁⽣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的艺术价值。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中有着⾄⾼⽆上的地位,也是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全词情节并不复杂,⾏⽂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地描绘铺叙。
词⼈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体,⽤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活,表达词⼈对殉情⼤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不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赏析四
此词作于⾦宣宗泰和五年(1205)遗⼭⼗六岁时,虽晚年曾经改定,然⼤体则为原作。词的上⽚在⼩序已叙事情梗概的基础上追寻殉情成因:前七句以我观物,放眼于巨⼤的时空中突出其长久厮守,同⽢共苦、相依为命的深情厚感;后四句以我度物,模拟死雁之⼝,说出其殉情的原因。下⽚写凭吊,前三句渲染雁丘所处环境的冷落寂寞;“招魂”⼆句叙述为雁招魂及雁魂之凄苦;“天也妒”⼆句论断为情⽽死必将流芳千古;末四句点出垒筑雁丘的⽤意。
这⾸咏物诗通过对雁的⽣活和⼼理体贴⼊微的描写及雁丘凄凉环境的渲染,谱写了⼀曲凄恻动⼈的恋情悲歌,歌颂了⼤雁同⽣共死的“⾄情”。拟⼈⼿法的运⽤,打通了⼈与物的界限,使歌颂的“⾄情”扩展的世间万物。词以抒情为主,多⽤议论⼝吻,景因情设,随意挥洒,将凄伤的爱情悲剧写得跌宕澎湃,慷慨激越,可谓“婀娜中含刚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