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背  扎实古诗教学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要素定位】
1.指向“查阅资料”的单元要素
《10.古诗三首》是六下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单元篇章页以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其中一个阅读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是五年级时已经学过的,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是对这一阅读要素的进一步运用。
2.指向“古诗学习”的学习策略
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古诗学习的方法。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习这三首古诗,需要注意理解古诗的意思,还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学生想要理解这些是有一些难度的。因此,我将提前
让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设计意图】
1.朗读先行  扫清障碍
学习古诗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古诗教学中应树立“朗读至上”的观念。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初读时要字字准确,并要求做到以下两点:读准确,读流畅。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开火车读、同桌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
2.善用方法  梳理文意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六年学习的积累,在古诗的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在理解诗意之前,带领他们回顾方法,强化学生对学习古诗方法以及曾经学过知识的记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比如诗人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课上交流,选取对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有用的资料,从而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
3.畅谈感悟,内化于心
真正的读书,是与学习做人的学问融为一体的。在充分理解文意后,还要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体会,我们应该学习诗人怎么样的品质,引导学生将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与“本我”建立联系,活学活用,实现进一步的自我内化,实现文本内容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确定以下学教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过程描述】
教学时,笔者融合单元要素,设置以下几个学教板块:
板块一:大声朗读——读准确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先来认识一下诗人。
2.出示李贺简介:指名读,提问: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李贺的信息?
过渡:是啊,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马诗》。
3.大声读诗。
①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读,读正确了在古诗题目旁边打颗星。
③指名读,相机正音。
④全班齐读。
过渡: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理解意思(读懂意思)。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重在“读”字,本板块教师直接揭题,介绍诗人,让学生多样朗读,精准互评,再通过指名读,全班读等方式,实现本课教学的第一步读准确,也通过这样的大声读诗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中。
板块二、细细诵读——品大意
1.回顾方法,板贴出示
学习古诗,我们有哪些好方法?
板贴:借助注释;想象体会;补充资料——学生说出来的都写上
让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读懂这则古诗。
2.运用方法,理解重点字词
(1)结合注释,先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注,可以打个问号。
(2)提出疑问,课件圈划。
(3)四人小组交流,解决疑问。(回答时,用上什么方法……知道了……)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过渡:我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来大声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意思理解我先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说到的都在黑板上呈现,并要求学生在回答时按照“我用了方法,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语言来回答。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学习古诗方法以及曾经学过知识的记忆。学就有了更深的体会。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遇到难理解的字词时,教师无须急于解答,而是再将问题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解决。
板块三、借助资料——悟情感
过渡: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1.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2.交流感悟
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再教师补充,出示资料。落实了本单元的单元要素,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块四、多样朗读——会背诵
1.自由诵读
要求:(1)读出停顿,停顿的地方用/表示。(2)划好节奏后,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看看谁划得节奏更准确。
有关马的古诗2.反馈
(1)指名朗读
(2)自由练读
读得时候除了读出停顿,还要读出古人的感觉。
(3)师生合作读
(4)全班齐读
过渡:书读百遍,岂能不会背乎?读着读着,你会背了吗?
3、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背诵
2.会背的请起立,背诵。
评价:真了不起,你们不仅读懂了古诗,还把古诗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原本,我将读出韵味放在第一板块的读正确读流利之后,但是这样就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顿,后来我将读出韵味放到了这里,学生在理解完后,读好停顿可谓是水到渠成。所以,古诗学习,在朗读设计上要有梯度。基于预习,先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基于理解,再让学生读出停顿,读出味道。这是符合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规律的。
板块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
“读、品、悟、背”四步法
我们还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下节课还有两首诗我们还将继续用这四步来学习。
【设计意图】:上完课之后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用了“读、品、悟、背”这样的四步学生学习了《马诗》,可以让学生学习学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是由老师带着一步步学习,下节课就可以适当放手,老师从旁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是以生为主的课,是师生互动的课,最好能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并由学生解决。要努力改变生问师答这样的学教方式。在本堂课中,我觉得一个亮点在于,当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问题再次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解决疑问,再由学生来答疑问。果然,所有的疑问在学生的合作中,都得到了解决。这样的设计会让版块更具有整体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也更好地体现了生本。包括在之后的朗读环节,课堂上只是通过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可以更多样化,比如男女生合作读,分大组合作读,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等等,这样既能落实背诵目标,又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和文言韵味。
当然,本节课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磨课以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我的评价语设计。评价语比较随意,指向性不明确。比如在初读环节,评价学生朗读时,只需从“正确、流利”两个角度出发,无须夹杂其它评价。还有就是,重点字词的落实。在理解文意时,我应该在PPT中对重点字词的意思加以强调,让学生及时记下难理解但是注释中又没有出现的字词意思,将这些知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