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柳宗元的作品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
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
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
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