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动’与‘静’”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刘悦 黄国才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03期
教学篇目
《敕勒歌》、《出郊》、《绝句一》(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二》(迟日江山丽)。
怎样交朋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持续的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
1. 情境创设。课件呈现配乐视频:草原美景。教师讲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叫敕勒族。那里的天湛蓝高远,草原辽阔无垠,茂盛的青草养育了一骏马和牛羊。听,有人唱起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教师配乐诵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强调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问思考: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把它们从诗歌中圈出来。(生圈画:天、草、牛羊。)
5.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敕勒川……野茫茫……”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描绘:天很阔,草很绿……)
出示:图画+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感受“天似穹庐”的广阔无垠。生朗读想象。
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展开想象:一望无际的天底下,当风吹过,草原上能看到什么?(生:牛羊。)继续想象:牛羊在做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