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尝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
依据课前预备,请几个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大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育同学搜集素材的意识和力量以及当众发言的胆识。老师要做好充分预备,同学回答不完全,老师能够补充作答。)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柳宗元在永州做司马期间,为了排遣愁怀,经常游山玩水,这段坎坷,对柳宗元个人而言是不幸的,而对中国文学而言,却是大幸——中唐文坛因此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他在永州期间创作的一组有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今日我们学到的就是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有条件的可以预备一些音频、视频材料,用多媒体呈现,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
假犹如学未做充分预习,老师要预留时间给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同学落实把握字词解释及翻译。(备同学)
1.读出意义
(1)读通课文
A.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B.投影显示,给下列字词注音。(可分组进行)
篁竹( ) 清洌(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C.抽查同学朗读课文,对字音、停顿有误的,老师订正。
(2)读顺课文
同学参看注释尝试逐句翻译课文,老师强调重点的实词和句子,指导落实。
重点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洌 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 俶尔 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不行久居 隶而从者
重点语句: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E.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齐读课文,强调朗读的节奏。
2.读出美感
(1)听录音,或者老师范读。
(2)同学揣摩轻重缓急的变化,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同学仿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出理解——引导争辩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以下操作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同学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争辩完成,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假犹如学觉得问题较难的话,老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备同学)
(1)作者是怎样发觉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动听声音,
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四周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外形。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围着,安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哀痛肤浅。
(5)课文是按巡游的挨次来写,条理格外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发觉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四、小结课文
请一同学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其次自然段。
其次课时
柳宗元永州八记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奇特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1段。
2.引导争辩下列问题: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觉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精确 的动词?请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觉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3.全班齐读第1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2段。
5.争辩下列问题:
(1)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透亮 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接受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诞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楚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突然,一些鱼飞速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格外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欢快,这是作者把自己欢快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快似的。
6.全班齐读第2段。
7.指名朗读第3段。
8.引导争辩以下问题:
(1)第3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淌的。这里用了两个比方,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精确 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由于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光明;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格外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9.自由朗读第3段。
10.老师范读第4段。
11.争辩问题:
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景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患病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苦痛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到底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布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孤独 境况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奇妙的比方,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患病所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同步导学》基础训练1;
2、《同步导学》基础训练2;
3、《同步导学》基础训练5、力量提升3;
4、《同步导学》力量提升5、学习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