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
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
2、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
3、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尤为后世所称颂。其中以《永州八记》最著名,本文为《永州八记》之首。
4、《柳河东集》。
二、课文翻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住在此州(永州),常常感到惊恐不安。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走走,
随便地转转。每天和朋友们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流尽头。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和奇异的山石,再远也要去;到了以后就用手拨开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一睡着就做梦,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去;自以为凡是此州中所有奇姿异态的山水,都被我欣赏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面的亭子里,望见西山,才指点着称道它的奇异。于是就让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掉荒芜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我攀援着登上西山,两脚伸开象簸箕一样坐在地上眺望四周。眼前几个州的土地,全在自己的坐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势,有的山峰高耸,有的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小洞穴。看上去近在尺寸的距离,实际却有千里之遥,各种景物聚拢收缩在一起,层层叠叠,都无法躲开我的视线而隐藏;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山水与高天连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我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跟小土丘不属于同一类。我神思悠悠地与浩然之气融为一体,而不到它的边际;我心旷神怡地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倒满酒,身心松驰地醉倒了。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昏暗的暮,从远处而来,一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还不想回去,心神凝定虚静,
形体仿佛已消散,与万物暗暗化合在一起。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从前没有过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追述作者谪居永州后、发现西山前,游览永州山水的情景,并表达自己郁闷不得解脱的心情。[作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为朝廷却反而获罪被贬,因此他想借“游山玩水”来寻答案,来摆脱心理压力,但是,永州郊外的山水并没有让他卸下精神枷锁。]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特点:
  1、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极为强烈地传达了作者对所游之处的失望、厌倦的感觉;
  2、运用了短促的句式、重复使用字眼,表达出作者急于摆脱失望、厌倦的感觉的急切愿
望。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记述游西山的经过及感悟。
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因为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西山以生命与灵魂。是西山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让作者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该如此挺拔峭立;西山“不与培娄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正是西山让作者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
四、课文阅读分析
(一)简答题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加“始得”二字?
  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意义上“始得”二字表达了作者是第一次游西山,并且因西山
景物特异而精神感悟——是西山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让作者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该如此挺拔峭立;西山“不与培娄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正是西山让作者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二是在结构上“始得”二字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它在文中或明或暗、时正时反地点题,使全文行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柳宗元永州八记2. 文章写西山的高峻,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受?
答: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以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来烘托西山的非凡气势。
作者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
A、“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在西山之颠,看周围的几个州县,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