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词读后感
篇一:柳宗元小石潭记读后感 青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不需要鲜艳的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篇二:柳宗元传读后感
手边的这一本《柳宗元传》终于读完了。张俊纶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并买了一本《柳宗元评传》,计划好好对这位唐宋八大家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大家做一番研究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信心再去读那本书了。关于柳宗元,就到此为止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孔老夫子开始,普遍信奉所谓经世致用哲学,所以写起文章来,要么雄辩滔滔,要么恣肆跋扈,满纸仁义道德,总让人觉得说教的意味太浓。所以我都不大喜欢。我这人读文章、写文章,不喜欢立论,也不喜欢辩论,我喜欢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所以,我喜欢散文、喜欢游记、喜欢极私人的文字。唐宋八大家中,我极喜欢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完全一副自得其乐,孤芳自赏的姿态,十分合我的胃口。从文章而推测人生,我以为柳宗元的人生,大概和谪居或者贬谪中的陶渊明、苏东坡一样,一定是洒脱、安逸,充满浪漫和灵性,并且是丰富多彩的,我以为他会是另外一个苏东坡。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怎样在他平凡甚至有些困顿的人生中,反而活得特别有声有,就好比苏东坡一样。
但是,我失望了。或者说,相对比较失望。
手边的这一本《柳宗元传》终于读完了。张俊纶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并买了一本《柳宗元评传》,计划好好对这位唐宋八大家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大家做一番研究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信心再去读那本书了。关于柳宗元,就到此为止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孔老夫子开始,普遍信奉所谓经世致用哲学,所以写起文章来,要么雄辩滔滔,要么恣肆跋扈,满纸仁义道德,总让人觉得说教的意味太浓。所以我都不大喜欢。我这人读文章、写文章,不喜欢立论,也不喜欢辩论,我喜欢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所以,我喜欢散文、喜欢游记、喜欢极私人的文字。唐宋八大家中,我极喜欢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完全一副自得其乐,孤芳自赏的姿态,十分合我的胃口。从文章而推测人生,我以为柳宗元的人生,大概和谪居或者贬谪中的陶渊明、苏东坡一样,一定是洒脱、安逸,充满浪漫和灵性,并且是丰富多彩的,我以为他会是另外一个苏东坡。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怎样在他平凡甚至有些困顿的人生中,反而活得特别有声有,就好比苏东坡一样。
但是,我失望了。或者说,相对比较失望。
柳宗元的人生,概括起来,实在乏善可陈,少年聪慧,求学,考取功名,然后是参加了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的所谓永贞革新,然后便是流放,先是流放永州,再然后流放柳州,再然后死掉,死的时候年仅47岁。
作为一个历史名人而言,柳宗元人生的辉煌时刻实在太过短暂和可怜了。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伴随着他的,都是生活中无穷无尽的苦难、不幸。刚刚走上社会,短短九年时间内,父亲,妻子,两个,叔父,五位亲人就相继去世,妻子去世以后,囿于士庶之见,竟然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妻子都娶不到了。后来好容易和另外两位女子结成实际婚姻(这两位女子都没有名份,甚至连个姓氏都没有保留下来),但享受到的人伦之乐也实在有限,因为一个实际上一直不在身边,另一个和柳宗元在一起没多久柳就死掉了,她们所生的子女也是要么夭折、要么病死,所以柳宗元简直是马不停蹄地一篇接一篇地给自己的亲人写祭文。柳宗元的母亲随他一起流放到永州后没多久也过世了,死后柳宗元竟然还不能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归葬故里,最后还是他的表弟和堂弟替他行孝,护送老人的灵柩回了家。在流放之地好不容易有个朋友吕温可以依恃,可好景不长,朋友也过世了。他的伯夫刚被任命为永州刺史,还没到任,就被诬告贪腐,发配至越南地方,去了不到一年就死,两个侄子去迎接父亲的灵柩,过海的时候遇上风暴,也双双丧命,柳宗元本身已经够惨的了,
作为一个历史名人而言,柳宗元人生的辉煌时刻实在太过短暂和可怜了。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伴随着他的,都是生活中无穷无尽的苦难、不幸。刚刚走上社会,短短九年时间内,父亲,妻子,两个,叔父,五位亲人就相继去世,妻子去世以后,囿于士庶之见,竟然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妻子都娶不到了。后来好容易和另外两位女子结成实际婚姻(这两位女子都没有名份,甚至连个姓氏都没有保留下来),但享受到的人伦之乐也实在有限,因为一个实际上一直不在身边,另一个和柳宗元在一起没多久柳就死掉了,她们所生的子女也是要么夭折、要么病死,所以柳宗元简直是马不停蹄地一篇接一篇地给自己的亲人写祭文。柳宗元的母亲随他一起流放到永州后没多久也过世了,死后柳宗元竟然还不能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归葬故里,最后还是他的表弟和堂弟替他行孝,护送老人的灵柩回了家。在流放之地好不容易有个朋友吕温可以依恃,可好景不长,朋友也过世了。他的伯夫刚被任命为永州刺史,还没到任,就被诬告贪腐,发配至越南地方,去了不到一年就死,两个侄子去迎接父亲的灵柩,过海的时候遇上风暴,也双双丧命,柳宗元本身已经够惨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得为伯夫一家三口办理后事,并赡养他们的子女。总之一句话,这个人的一生简直就是倒霉透顶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柳宗元此人的性格不属于那种旷达豪放的类型,对于不开心的事情,也并不是都能看得透,因此心境始终比较凄苦。在这一点上,柳宗元和苏东坡的区别非常大。苏东坡属于那种性情比较旷达的人,对人生的荣耀、凄苦、生死荣辱看得比较淡,或者说,能够比较容易从不幸中得到解脱,因此其人生的主调,是活得非常洒脱,而柳宗元则比较没有那么旷达,许多事情都看不开,所以其生活的主调基本都是凄凄惨惨,所以活得尤其辛苦。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自遭责逐,继以大故,荒乱耗竭,又常积忧恐,神志少矣。”常积忧恐,人生在现实的不幸之上恐怕又要多许多精神方面的不幸吧。
还有一个方面,当人生际遇走向比较背的方面的时候,柳宗元的名声、身份、社会地位还相当有限,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得到的关注与帮助也很有限。不像苏东坡在被贬官之前,已经是朝中大臣,而且在书法、文章、诗词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其地位、社会影响力也要大得多,所以当他后来处在逆境中时,所受到的关注和资助也要丰厚得多。
另一方面,柳宗元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和苏东坡相比,还是要差一些。虽然大多时候,
而且更要命的是,柳宗元此人的性格不属于那种旷达豪放的类型,对于不开心的事情,也并不是都能看得透,因此心境始终比较凄苦。在这一点上,柳宗元和苏东坡的区别非常大。苏东坡属于那种性情比较旷达的人,对人生的荣耀、凄苦、生死荣辱看得比较淡,或者说,能够比较容易从不幸中得到解脱,因此其人生的主调,是活得非常洒脱,而柳宗元则比较没有那么旷达,许多事情都看不开,所以其生活的主调基本都是凄凄惨惨,所以活得尤其辛苦。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自遭责逐,继以大故,荒乱耗竭,又常积忧恐,神志少矣。”常积忧恐,人生在现实的不幸之上恐怕又要多许多精神方面的不幸吧。
还有一个方面,当人生际遇走向比较背的方面的时候,柳宗元的名声、身份、社会地位还相当有限,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得到的关注与帮助也很有限。不像苏东坡在被贬官之前,已经是朝中大臣,而且在书法、文章、诗词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其地位、社会影响力也要大得多,所以当他后来处在逆境中时,所受到的关注和资助也要丰厚得多。
另一方面,柳宗元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和苏东坡相比,还是要差一些。虽然大多时候,
他还是能和古代的士大夫们一样,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节,忍受贫穷困苦,保持士大夫基本的尊严和体面。但是,在另外一些时候,他却可以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频频为一些人写各种称颂文章,然后还到处写信,向人家哭诉自己的苦难,希望得到帮助,这一点倒是和杜甫老先生有的一拼。甚至有些时候,为了巴结某些人,已经有点善恶不分的意思了,比如他对自己的上司,桂州刺史裴行立的评价,就和历史现实有比较大的出入。
当然,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望,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章,而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或者他的身世,或者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如果用历史、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柳宗元,他就是一个大文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写了许多非常漂亮的文章,如此而已。至于他人生中其他的方面,我们知道了可能觉得窝心,可能觉得可惜,甚至还有些失望,但是并不损害他文章的漂亮、精致,隽永。所以,抛开柳宗元并不那么有声有的人生,抛开这本《柳宗元传》,单单去欣赏他的文章,我想,还是会大有收获的。
篇三: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当然,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望,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章,而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或者他的身世,或者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如果用历史、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柳宗元,他就是一个大文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写了许多非常漂亮的文章,如此而已。至于他人生中其他的方面,我们知道了可能觉得窝心,可能觉得可惜,甚至还有些失望,但是并不损害他文章的漂亮、精致,隽永。所以,抛开柳宗元并不那么有声有的人生,抛开这本《柳宗元传》,单单去欣赏他的文章,我想,还是会大有收获的。
篇三: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柳宗元永州八记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