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类的老师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年第05期
有人说,说明文太容易教,不能见教师水平;也有人说,说明文太难教,不容易出彩。说太容易教,是因为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一说就明,学生一下就能读懂课文,没有嚼头,难以深化、升华;说太难教,是因为说明文缺少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无法煽情,玩不出花样。
以上两种偏见,其实源于同一个问题——没有认识说明文的个性特征,没有发现说明文的文体特质,没有弄清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于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事物性说明文时,主要停留于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因为内容太过简单,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千方百计拓展关于该主题更多知识:教学《恐龙》,教室成了恐龙展览室,模型、图片竞相登场,课文成了引子、摆设;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搜集大量相关知识阅读分享……事理性说明文也不甘示弱,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不学《人类的老师》这一“文”,而主要关注“
仿生学”这一概念,即课文的“内容”,大量罗列除文中以外的仿生学事例,课堂成了地地道道的常识“杂货店”,说明文教学成了“常识课”,而承载常识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则被远远抛在一边。说明文教学抛弃了自己的家园,辛勤地在别人的土地上劳作。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独特个性,明确说明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用,瞄准说明文教学的准确定位,让说明文教学真正到属于自己的家园?近日,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课例《假如没有灰尘》(人教版第九册)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索。
一、 鼓励速读,注重捕捉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层出不穷,要求社会成员具备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传递信息。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姜树华老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上述素养优势明显,责无旁贷。因为就教学形态而言,说明文的教学属于“应用性阅读教学”,即“把文本当作‘有用’的对象,阅读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得出结论”。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