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品诗韵
2. 品词析句,悟诗魂
3. 品味真谛,学诗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反复诵读,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和非凡智慧。通过讨论交流中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赏析诗人的“悠然”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解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激趣导入
饮酒赏析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派之祖,千古隐逸之宗”。历代的文人名士对其页是赞赏有加。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我们今天就通过《饮酒(其五)》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以游戏的方式梳理“陶渊明简介”和重点词语解释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诗韵
2.品词析句,悟诗魂
3.品味真谛,学诗趣
四、走进诗歌,探究诗情
活动一—读诗:读你千万遍
1. 一读:字正腔圆地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师:大家都会读吗?随机点名朗读师:读音准确,而且声音洪亮。
2. 二读:有板有眼地读(要求:读准节奏)
师: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三”节奏,你知道什么是“二三”节奏吗?(随机点名用“二三”节奏试读)。师:读出了抑扬顿挫之感
3. 三读:有滋有味地读(要求:读出韵味)师进行方法点拨:准韵脚和仄短平长
4. 欣赏名家朗读视频并思考诗人的心境。
活动二——赏诗:品你意难忘
1.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美美地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境吗?(生:“悠然”)。
2.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悠然自得的心境呢?这里老师介绍赏析诗歌的第一个方法——知人论世法。(播放视频了解写作背景)(指生总结):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为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怡然自得、闲适俭朴的生活。
3.师:那么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和心境如何呢,我们一起走进《五柳先生传》来看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吧啊!(出示《五柳先生传》)(指生回答):生活很贫困,闲暇之余喝喝酒、读读书,好不自在悠然,因为他不因为贫困而忧伤,也不极力追求荣华富贵。4.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探讨,聚焦“悠然”品诗情。师:作者的“悠然”,主要体现在哪些意象或词句中?(要求:以“我从一词/意象中,读出了“悠然”,因为  ......”的方式来回答)
师:这里又涉及到诗歌赏析的另一种方法:解析意象法(指生朗读)
(教师范例:我从“庐”中读出了“悠然”,因为庐居室幽静,朴素自然,体现诗人享受着安于简朴生活的悠然和快乐。)
生 1会选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进行赏析
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吧,作者把房子建在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心远”......
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熙熙攘攘的车马声就代表了官场的纷扰与丑恶。有人说“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市”,陶渊明不愧为“隐逸之宗”。
生 2会选择“飞鸟”,鸟是自由自在的,诗人写鸟,就是表达了自己想象鸟一样自由自在。
师: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鸟”的形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日入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鸟”这一形象体现了诗人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生三会选择“菊”,《爱莲说》中“花之隐逸者也”说的就是菊花。
师:大多数花都生长在春天,而菊生长在秋天,不与百花争艳,体现了菊花的与世无争,苏轼也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体现了菊花的孤傲。这里的采菊也带有了孤傲高洁的意趣追求。
师: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用“见”好?还是用“望”好?)(指生辨析)师:确实,陶渊明归隐田园  20年,心早已被大自然冲刷得干干净净,他的这份偶得、这份惊喜,简直妙不可言,就连苏轼也这样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师总结: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寥寥数语中往往兼收并蓄、含义丰富,我们通过推敲词句,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情,这种方法叫做“推敲炼字法”。出示:知识小卡片(推敲炼字法)
5. 师引导学生品悟诗趣诗人在躬耕之余仍然悠闲自得,就在于其“真”,那么何为“真”呢?(播放名家解读),可见“真”就是本诗的诗眼(出示知识小卡片:寻诗眼法)活动三——唱诗:唱你千年情
师:老师感悟于诗人情怀,写了一段文字应和《饮酒》,并播放《经典咏流传》视频(学生跟唱)
活动四——拓诗:延你深内涵
1.师引领总结刚才学到的方法:知人论世法,意象解析法,推敲炼字法,寻诗眼法)
2.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赏析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屏幕出示《归园田居(其三)》,出示任务:用所学方法,感悟诗人情怀)
2. 学生思考后,老师投屏全班展示。
五、总结诗情,感悟诗趣
当诗遇上歌沉淀千年底蕴净心触碰诗润泽纯洁灵魂大家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像陶渊明一样,做一个真性情、真情感、真自我的纯真之人。无论世界如何复杂多变,保持自己的初心不变,追求生命的本真状态。
、布置作业:
刮刮卡领取作业套餐:
套餐一(虎虎生威):
必做:完成本篇的理解和背诵,错一改三选做:搜集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鸟”的意象,写一篇不少于 200字的赏析感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志。
套餐二(生龙活虎):
必做:完成《练习册》【积累运用】
选做:选择合适的意象,推敲炼字,创作一首自己的悠然之作。
测评练习一、理解性默写: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日暮的烟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2、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三、赏析简答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
望”?
《饮酒(其五)》课后反思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从中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八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他的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于主题的把握,对于情感的体会,对于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因此备课的时候,不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还注重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更要有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读诗——赏诗——唱诗——拓诗”层层递进的四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诗词应有别于学习其它课文,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应该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在学诗词、用诗词中渐渐习得诗词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
诗词的能力。
其中读诗环节的三步阶梯法,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诗中的韵味,学生真实参与而不是流于形式。在赏诗环节,把问题抛给学生,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合作探讨中领悟诗人的“悠然”,学生得法悟法,感受思想体验之美,必然会渐入佳境、印象深刻。借助戴建业教授的解读,深入了解了陶渊明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在每个环节都非常切合地使用交互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最后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旨在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更加深入了解陶渊明的作品和意趣追求,从而能够激发学生阅读陶渊明其他诗作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真正的训练要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动口动手,人人落实教学目标。
2.整堂课堂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在赏析方法过程中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3.对学生不够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
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