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两课出现的语法现象。
2. 体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
【教学步骤】:
一.文体介绍
“山水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多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山水景物、风景名胜等,并通过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讲解新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1. 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后来革新集团失败,叔文被杀,其成员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他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上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 生字
人 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箕踞 席 
然   攒蹙 白 培塿 引 合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概括介绍自己被贬永州之后游览山水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二段)详细描写游西山的经过和登临西山的感受。
4. 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所以游奇山异水是借以忘忧。但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可是当作者登上西山,“数州之壤”尽收眼底,顿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西山的卓尔不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
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
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5. 语法小结
1)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未始
未曾
未尝,未必
然后
这以后
连词,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另一种动作或情况
于是
从此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3)注意通假字 
人: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梦亦同:通“趋”,去向,奔往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踞而遨: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作动词  始指之:认为……奇异   回溪:穷尽
形容词作名词  萦:青山白云
5)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状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
《醉翁亭记》
1. 作者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关心人民疾苦,中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他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2. 生字
滁 酿泉 林壑 琅琊 翼然 辄 林霏 岩穴 暝 晦明 
朝暮 伛偻 冽 山肴野蔌 酣 弈 觥筹 颓然 阴翳
3. 文章结构内容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可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醉翁亭的位置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二层:介绍醉翁亭得名的缘由
本层突出一个“醉”字,点出一个“乐”字。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进而引出下文第二段介绍山间朝暮和四时的妙景。
本段描写山间四时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游记散文第三段太守与宾客宴游同乐,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写滁人游山之乐。
第二层: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第三层:写太守宴醉之乐。
上段写观赏四时不同之景“乐亦无穷”,是太守之乐的一个原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与民同乐正是太守政绩的体现,也反衬出他被贬得不公。
第四段写夕阳西下,滁人、宾客、太守尽兴而归。
这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篇末点出了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 主题: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5. 语法小结
1) 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之者谁?:命名。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醒能述以文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 ①《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     
② 《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愁”的语句是:         
③ 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千古名句是:         
④ 只读书而不动脑筋不行,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读书也不行,关于这种说法,孔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是:                 
《赤壁》中写诗人“折戟”后产生感慨的句子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揭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2. 出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3分)
①不记其数______改______
②不屑置辨______改______
③坚苦卓绝______改______
3. 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生活。
B. 要参观这个工厂,即使大致看一下,也要花上几个小时。
C.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D.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同时对交通线也起了防护作用。
[现代文阅读]
父 亲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
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