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2013-06-17 16:42:52>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游记散文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
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与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与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秦与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鸟所生与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但都
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秦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社会黑暗,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与觉醒,使得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就是作者与庐山众僧人同游石门、赋诗纪游,诗成后所写的序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出游时艰难行进的经过,并在主观感受中生动地描述了石门神奇瑰丽的景观,突出一种神仙的境界.全文
辞句清丽,语调流转,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独立的、具备了旅游文学特点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现出的骈体山水游记、骈体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
以与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当作自己描写的主要对象,记游明确,刻画形象,呈现出一幅幅极尽妍态的山水画、风景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体的实录体地理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旅游文学著作,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祟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水经注·三峡》篇,在记述三峡水道情况的同时,还描绘了三峡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穿插着关于三峡的众多神话传说、风物习俗、民歌民谣,其写景叙事、实虚映衬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除郦道无的《水经注》外,还有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写作目的虽然是企图通过佛寺的盛衰寄托对拓跋氏复亡的哀悼,但旅游线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阳寺塔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描写,文字生动,写法精湛.如写水宁寺的佛塔,仅用"高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与十余里"寥寥几语,就写出了寺塔的巍峨壮丽和庄严肃穆.不仅如此,它在描写中还插录许多关于寺塔的历史传闻、风尚习俗,是一部较典型的文史结合的山水游记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旅游意识的形成、对旅游生活的重视,使得记游类作品在秦汉积累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已经具备了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它们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
用.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唐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优美山水游记散文.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他写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
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
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具特和成就的是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专著.这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线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在宋代山水游记种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
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的《游褒掸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描写山中巨石的森然耸立,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写景状物绘声绘,在给人一种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中,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应该进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来,洋溢着一种理趣.
元代山水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与唐、宋,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唐宋元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如星灿烂,百花争艳,不但标志着山水游记文学的完全成熟,而且为明清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明清大多数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迹.
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
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
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水,文学上有
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与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从以上古代山水游记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它开启了我国后代的旅游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
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与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