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的国度。散⽂⼀直与诗歌的发展并⾏不悖,⽽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散⽂的类别很多,其中的⼭⽔游记尤得⽂⼈的喜爱,特别是唐宋时期,那是⼀个可以把⽣命交给⼭⽔的时代,⽂⼈纵情于名⼭⼤川、乡村野地……这些游记作品清新明快、深沉博⼤,是⾃我的精神世界与宇宙万物的呼应,把⾃我的主观感受外显在所描摹的事物之中,融叙、描、抒、议于⼀炉,将景、情、理三者相融统⼀,向读者展⽰出⼀幅幅曼妙空灵的⼭⽔画卷,营造出超凡脱俗的美学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
近⼏年来,⾼考⽂⾔⽂阅读的考查,已经基本从⼈物传记的单⼀考察⾛向多元,⼭⽔游记已经进⼊了考查的范围,尤其是唐宋⼭⽔游记,更是寄托着⽂⼈们的精神品质与⽣活情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度重视。鉴于此,笔者在⼤量阅读唐宋⼭⽔游记的基础上,分析与概括出了⼀些特点,便于我们在⼭⽔游记阅读教学时参考。
⼀、⼀种表达――描写
任何⼀篇⼭⽔游记,都离不开对某⼀风景多⾓度的描写,⼭⽔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这是⼀切
抒情的前提,⽽要告诉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在“清风徐来,⽔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情是愉悦、畅快的。⾯对着长江美景,诗⼈不禁吟诵起关于明⽉的诗⽂。“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亮慢慢地升起,⽉光洒在江⾯之上。这
时,“⽩露横江,⽔光接天”,置⾝于朦胧⽉⾊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起“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化登仙”了。苏轼以风清、⽉明、露⽩、⽔渺、⾈荡,为我们绘制出⼀幅美妙恬静的“秋江⽉夜图”。作者通过⽣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迷⼈的⾚壁展现于我们⾯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潭记》是⼀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游记,⽂章⾸先交代⼩⽯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潭⽯、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溪,并且以⽔、⽯、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凄怆的感受。
⼆、层次安排――移步换景
写景散⽂,⼀般都会采⽤“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定的视⾓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记》就采⽤了移步换景的⼿法。“登百丈⼭三⾥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为磴⼗余级乃得度。”第⼀段从“登百丈⼭三⾥许”直接写起,简述登⼭过程。“循磴⽽东,既得⼩涧”,“度⽯梁,循两崖,曲折⽽上,得⼭门……然前瞰涧⽔,后临⽯池,……度⽽北,蹑⽯梯数级⼊庵。……”第⼆段依次介绍⼭前、⼭后的诸景点,循⽔游览:⼩涧⽯梁⼭门⽯池⽯梁⽯梯⼩庵⽼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之美。“出⼭门⽽东,⼗许步,得⽯台。……台当⼭西南缺,前揖芦⼭,⼀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中遥望远⼭这⼀视⾓,以⼀峰挺拔⾼出和⼭逶迤⽽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壮美的特征。作者移步换景,逐⼀介绍百丈⼭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引导⼈们去游览百丈⼭的胜景。
三、⼀个⼿法――联想
⼭⽔游记真正的写作⽬的⼀般不是仅仅告诉读者看到了什么。写什么,作者是有讲究的。因为纯写景的⽂章很少,绝⼤多数⽂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这样的创作⽬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介⼊,通过联想,⽂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从⽽体现出作者的⼈⽣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城⼭记》,⼩⽯城⼭地处僻野,很少有⼈涉⾜,⼩⽯城⼭虽有奇⽯异景却不被⼈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美丽,却凄清⽆⼈赏识,⾃然拨动了作者的⼼弦。于是,作者由奇⽯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横遭放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作者不说借奇⽯以⾃慰,却说奇⽯是造物者安排在这⾥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凄怆的⼼灵,不说⾃⼰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寂寞,却流露出以⾃然之⽯为伴来遣怀,⾃然就流露出同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字⾥⾏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态。
四、⼀类思路――由事及理
⽂⼈缘何喜欢⼭⽔,尤其是魏晋时代的⽂⼈,往往纵浪⼭⽔,痛哭⽽返,或⾏到⽔穷处,坐看云起……⽂⼈们在⽔中读到了⾃⼰的影⼦,⾃然,他们在写景的过程中,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浸染上⾃⾝的情绪,借⼭⽔⾃然之美谈及⽣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世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
苏轼的很多⼭⽔游记都是这样的写作思路,以前后《⾚壁赋》为代表。另外还有《⽯钟⼭记》,⽂本中⼼在于探究⽯钟⼭命名的来由,⼀步步追问,对于前⼈的见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从,不轻信,⽽且亲⾃去实践探究,在深夜泛⾈于⽯钟⼭绝壁之
下,借助⽉光和⽕把进⾏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最终到了⽯钟⼭得名的缘由。苏轼从这件事中揭⽰出⼀个⼈⽣哲理:“事不⽬见⽿闻,不可臆断其有⽆。”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体特征――多种表达
⼭⽔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法就是写景抒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写景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仅80余字,写景部分只有“⽉⾊⼊户”,“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短短⼏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议论,⽣发出“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的感慨。⽂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贬黄州的伤感、感叹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怀,这就是所谓“⾔为⼼声”。
游记散文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段议论,⽔到渠成地揭⽰出“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政治抱负。让我们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与⽓度,令⼈景仰。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宁海中学(210024)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解析⼭⽔游记类散⽂的写作特点
被举报⽂档地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