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栓固北京美⾷散⽂之《糖葫芦
冰糖葫芦
⽂/张栓固
都说冰糖葫芦⼉酸,酸⾥⾯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甜,可甜⾥⾯它透着那甜。这⾸《冰糖葫芦》歌,看似简单,仔细琢磨,它却告诉我们⼀个⼈⽣的辩证关系,酸和甜⾥边的确有着割舍的交叉。⼀串⼀串糖葫芦将我们的过往和⼈⽣连成串,有愁也有烦,有甜也有酸,这才是⽣活的滋味。
冰糖葫芦⼜叫糖葫芦,在东北地区被叫做糖梨膏,在天津被叫做糖墩⼉,在安徽凤阳被叫做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吃,它是将野果⽤⽵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冬天常见的⼩吃,⼀般⽤⼭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酸⼜甜,还很冰。
冰糖葫芦是⼀种普遍的零⾷或者⼩吃,没有吃过的⼈很少。就是因为它较为廉价,便宜的时候⼏⽑钱⼀串,有过⼀个时期每⼀串⼀块钱。其实,各个地⽅的质量和价格也不是统⼀的。但它却是⼈们喜爱的⾷物之⼀。每到隆冬时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见到卖冰糖葫芦的⽣意⼈,他们或推车或肩扛,红彤彤的⼭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诱⼈。被三三两两的⼤⼩姑娘围住,各⾃买上⼀⽀,咬上⼀⼝,嘎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好不惬意。在⼈们的印象中,冰糖葫芦是⼩孩吃的零⾷,⼀般⼀元⼀⽀。⼝味单⼀,
偶尔吃⼀⽀,不过关粘⽛的冰糖葫芦,总觉得没什么好吃的。可近⼏年出现的⽼北京风味的冰糖葫芦以繁多的品种⼝味、原料的精挑细选、⼲净卫⽣的纸袋包装迅速赢得⼴⼤⽼百姓的喜爱,⼀时间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队竞购的现象。此种冰糖葫芦在原料⼭楂的选⽤上,挑⼭楂产区酸中微甜优质⼭楂为主料。辅以各种馅料、⼲果、⽔果及其他辅料制成多种⼝味的夹⼼冰糖葫芦。在销售时糯⽶纸裹串、⽜⽪纸袋包装⼲净卫⽣,⼤⼤提⾼了冰糖葫芦的品质。从⽽留住了⼤批的回头客。消费体由⼩孩扩⼤到了成年⼈以及⽼⼈,有的⼈为了吃到⼀⽀冰糖葫芦⽽不惜路途遥远……
传说宋绍熙年间,皇帝宋光宗最宠爱的皇贵妃有病了。她⾯黄肌瘦,不思饮⾷。御医⽤了许多贵重药⽅,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见憔悴,也整⽇愁眉不展。最后⽆奈只好张榜求医。⼀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皇贵妃诊脉后
说:“只要⽤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枚,不出半⽉病准见好。”开始⼤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然⼤喜,展开愁眉。后来这种办法传到民间,⽼百姓⼜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签,贯以⼭⾥红、海棠果、葡萄、⿇⼭药、核桃仁、⾖沙等,蘸以冰糖,甜脆⽽凉。《本草纲⽬》记载⼭楂:化饮⾷,消⾁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通胀。别名:⿏查、⾚枣⼦、⼭⾥红果、映⼭红果、酸梅⼦、⼭梨。
《京华春梦录》书中记载:岁朝之游,向集⼚甸。----迫兴柬阑游倦,卖步偕返,则必购相⽣纸花,乃⼤串糖葫芦,插于车旁,疾驶过市,途⼈见之,成知为⼚甸游归也。⼚甸旧时京城庙会地,冰糖葫芦最常见的就是庙会或乡间集市。茶楼、戏院、⼤街⼩巷到处可见。冰糖葫芦⽼少咸宜,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历史中早有记载,清朝年间各地盛⾏。茶楼、戏院、⼤街⼩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少咸宜。
冰糖葫芦看似简单,制作还是需要精⼯细作,挑选新鲜饱满、⼤⼩均匀的⼭楂,洗净、去根去蒂,将⼭楂拦腰切开,⽤⼩⼑挖去果核,加⼊⾖沙、绿⾖沙之类的馅料。然后将两瓣合上,⽤⽵签串起来。糖与⽔按照⽐例倒⼊锅中,⽤猛⽕20分钟左右,,糖⽔沸腾的⾮常厉害,糖已经冒出了细⼩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黄⾊啤酒。可⽤筷⼦蘸⼀下糖浆,如果呢个微微拉出丝来,那就是好了。将锅⼦倾斜,可以让⼭楂全部都蘸到糖。将串好的⼭楂贴着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裹上薄薄⼀层即可。蘸糖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裹得太厚,吃下去⼀⼝咬不着果,是⽐较失败的。糖要蘸上薄薄⽽均匀的⼀层,即算成功。
冰糖葫芦,酸甜可⼝,不仅好吃,⽽且⼗分好看,红红的⼭楂按个头排列在⽵签上,外⾯还裹着晶莹剔透的糖稀,真是惹⼈喜爱。早些年,在庙会或集市上,还时常看见串串冰糖葫芦,最顶上还贴着⼀⾯⼩彩旗,⼀串⾜有⼏⼗个⼭楂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签⼦拿在⼿中⼀颤⼀颤的,着实增添⼀种节⽇的⽓氛。
梁实秋记忆的北京的⼩吃永远是美好的:
梁实秋散文
------信远斋也卖蜜饯、冰糖⼉、糖葫芦。以糖葫芦最为出⾊。北平糖葫芦分为三种。⼀种⽤麦芽糖,北平话是稀糖,可以做⼤串⼭⾥红糖葫芦,可以长达五尺多,这中⼤糖葫芦,信远⼚甸卖得最多。
正宗的冰糖葫芦,薄薄⼀层糖,透明雪亮。材料种类甚多,诸如海棠、⼭药、⼭药⾖、杏⼲、葡萄、桔⼦、荸荠、核桃,但是以⼭⾥红为正宗。⼭⾥红,即⼭楂,北地盛产,为酸,裹糖则极可⼝。⼀般的糖葫芦皆⽤半尺来长的⽵签,街
桃,但是以⼭⾥红为正宗。⼭⾥红,即⼭楂,北地盛产,为酸,裹糖则极可⼝。⼀般的糖葫芦皆⽤半尺来长的⽵签,街头⼩贩所售,多染尘沙,⽽且品质粗劣。东安市场所售较为⾼级,但仍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签,每⼀颗⼭⾥红或海棠均单个独⽴,所⽤之果皆硕⼤五疵,⽽且⼲净,放在垫了油纸纸盒中由客携去。
离开北平就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近有客⾃北平来,说起糖葫芦,据称在北平这种不属于任何⼀个阶级的⾷物已经绝迹。-----梁实秋《酸梅汤与糖葫芦》
梁实秋先⽣⽂中的不属于任何阶级的糖葫芦已经绝迹,说的是上世纪的六七⼗年代,⽂化⼤⾰命还在轰轰烈烈之时,北京也没有糖葫芦,更没有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