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
吃上等食,住中等屋,穿下等衣,典故
有一次,我在一篇梁实秋的散文里读到这么几句话:读书人要居中等屋,吃上等食,至于衣服,不妨穿下等衣服。梁先生说是引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的一节。今日想到,就去翻书,在民国时期江畲经编的《历代小说笔记选》第四册所选徐树丕《识小录》中,居然到了这一条:
汤东谷语人曰:“学者须居中等屋,服下等衣,食上等食。何者?茅茨土阶,非今所宜。瓦屋八九间,仅藏图书足矣。故曰中等屋。衣不必绫罗锦绣也,夏葛冬布,适寒暑足矣。故曰下等衣。至于饮食,则当远求名胜之物,善珍海错。名茶法酒。具备,庶不为凡流俗士。故曰上等食也。
——《居服食三等语》
汤东谷是明代汤胤勣,字东谷。他是明代开国重臣汤和的曾孙,颇有才气,是所谓“景泰十才子”之一。有《东谷集》传世。他出身于缙绅之家,用今天的话就是“高干子孙”,当然有这个底气说这个话。放在今天,哪一个“学者”能够做到“居中等屋(瓦房八九间),食上等食”?
梁实秋先生从小在清华院读书,虽然不是谈不上锦衣玉食,总也是富庶之家出身,读过邓云乡先生《文化古城旧事》的人,对那时的北京的文化人的生活就能够了解了。这些情景,对于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我们来说,是无从知晓的。我小时候,祖父曾经感叹:“这些孩子将来连红烧肉的味道也不知道了。”那时候,吃红薯、南瓜充饥,有饭吃就很好了。即使后来情况好转了,家里永远很拮据,每周能够吃一次肉已经心满意足了。所以,我对一些所谓的“食文化”的作品有一种“仇富心理”。
改革开放以后,衣食无忧了,对这些东西就不怎么反感了。九十年代以后生活进入小康了,渐渐喜欢读读这类文字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我是全部读过的,我也读过逯耀东的《寒夜客来》和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总觉得梁实秋的文字好。对于“食上等食”,自己是不敢奢望的,但是“居中等屋”还是期盼的,为什么?我从小喜欢藏书,用袁枚的话来说就是:“余幼好书,家贫难致”,从中学读书到农村再到大学读书、中学教书,几十年间,一有闲钱就买书,手抄本也有不少。成家以后,把自己的书藏在父母处,自己的住处。一直想有个地方把这些书按个“家”,上世纪快结束时,终于有了转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