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慰藉(jì)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iāo) 含英咀华(jǔ)
C.激亢(hánɡ) 抛掷(zhì)
屏息(bǐnɡ) 叱咤风云(zhà)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隽秀(jùn) 涕泗交流(tì)
解析:A项,慰藉(jiè);B项,瘦削(xuē);C项,激亢(kànɡ)。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泪下沾巾 莅临 谦逊 显宦
B.搏闻强识 流涕 贸然 抉择
C.偃旗息鼓 度河 部署 布置
D.再接再厉 恪守 叱咤 激亢
解析:A项,“巾”应为“襟”;B项,“搏”应为“博”;C项,“度”应为“渡”。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每一次“走出去、请进来”,都________着人们的心智,打开了一扇扇思想之窗。
(2)夺命快递绝非________,因为快递行业监管缺位,快递“收寄验收”制度形同虚设。
(3)这部戏曲以唱、念、做为主,其表演形式短小________,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唱腔洒脱、豪放、委婉、流畅,真实地体现了山西民众朴实勤劳、憨厚耿直、热爱生活的淳朴性格。
A.启发 偶尔 精悍 B.启迪 偶尔 精明
C.启发 偶然 精明 D.启迪 偶然 精悍
解析:启迪:开导,启发。启发:不是直接指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或事理,打开思路,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精悍:①(人)精明能干;②(文笔等)精练犀利。精明:精细明察;机警聪明。“精悍”比“精明”多了一层“勇猛、能干梁实秋散文”的意思。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C.体育明星们在体育场上叱咤风云,求学路上也不甘落后,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拥有博士学位,着实让人钦佩。
D.杨叔子院士的报告博闻强记,深入浅出,让聆听报告的师生在景仰大师的同时,见贤思齐,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
解析:D项,“博闻强记”不能形容“报告”,应该用“旁征博引”。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有启迪的作用。
B.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比如《新民说》《新史学》,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C.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把“禁止”改为“要”;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不但”提到“教室”前。
答案:B
6.填入下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解析:注意上下文谈的主要话题是“讲话”,所涉及的应该是“学术文章”。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7~10题。
送 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起碇,汪伦老远就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我言语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
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里面,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作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有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制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做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位职员,凡是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旅客,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
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半路上你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压压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蹿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
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古人送行与现代人送行的本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第一段前半部分主要写古人送行的特点,即“
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而现代人的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再根据后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送行往往只是表面的姿态,也是一种做作的虚荣。
答案:古人送行往往是一种雅人深致,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更多只是一种成为应酬的礼节,往往成了某种表面的姿态和做作的虚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先从画线句子中出相关的词句,然后从中概括其语言特点。如“揪着公鸡尾巴”“迷迷糊糊”“乱哄哄”“扯几句淡话”“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等通俗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言诙谐幽默。此外,本语段中又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从表达效果上来看,主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特:语言通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画线句使用“揪着公鸡尾巴”“迷迷糊糊”“乱哄哄”“扯几句淡话”“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等通俗语言,用一系列动词“揪、起、赶、挤、、扯、耗、散、吐、噘”串联。
效果: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周到”却不走心、不过情的送行人形象,又描述了“周到”送行的礼节程序,使语句生动活泼,蕴含讽刺意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