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梁遇春是中国现代作家中风格独特的一位,他的创作和翻译均以散文为中心,既重视对欧美散文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也积极创作中国现代白话散文。梁遇春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禀赋、生平经历和文学教育密切相关,“阅读”作为一种文学教育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梁遇春散文中引用的中西文书目既是探究梁氏人生观和文学观的重要“窗口”,也同样是论证梁遇春文学阅读和散文创作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梁遇春 散文 中西文书目 阅读史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新世纪,随着梁遇春研究热度的增加与研究视角的多元,梁氏研究大致集中在其散文创作研究、文体研究、译作研究等方面。目前,梁氏研究以其散文创作研究为主,其热度大于译作研究。散文创作研究多集中在梁氏散文的艺术品格、创作风格,以及散文创作与英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上。文体研究方面出现了“伊利亚体”和“杂谈式”随笔等观点。译作研究上不仅对梁氏翻译风格及特进行论述,还关注到梁氏译作与英国小品文间的
内在关系。梁氏现有研究虽多,但关于他阅读史方面的研究较少。若能够在阅读史中了解梁遇春的阅读活动,对梁遇春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史研究专家达恩顿(Robert Darnton)认为阅读史研究需要弄清楚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问:什么人读书?读什么书?在哪里读书?在何时读书?第二层次,问:为什么读书?是怎么读书?这两层次问题的解答即能折射阅读作为社会现象的存在意义或价值。”[1]而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个层次中的“读什么书”问题,即采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梁遇春散文作品中出现的中西文书目及背景信息进行统计,来探讨梁遇春的文学阅读与散文创作的关系。毕竟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途径[2]。阅读文化与物质世界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阅读史研究,既可探寻人在某个时间里接受和传承了怎样的文化,也可发现阅读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消长不落,当本土文化受到西方冲击时,西方书籍大量传入中国,使传统阅读发生转型。时代在梁遇春的阅读史中留下了痕迹,也塑造了梁遇春的思想根基。因此本文对梁遇春阅读数据进行整理,借助阅读文本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梁遇春的路径,从而探究中西文书籍阅读对梁遇春产生的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