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 哈
第 1 页 共 35 页
姓名: 时间:________________ 【杂文的结构特点陈鲁民杂文
评析】
word 版可编辑文档/发言稿模板素材
文档说明:欢迎阅读【杂文的结构特点陈鲁民杂文评析】,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
帮助,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欢迎您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该
________________
散文有什么结构特点
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艺术手法。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
散文结构不应仅仅指文章的外部组织方式,而应是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
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
所以,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结构,我们看到,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仍然占着相当的比重。
也就是说,有不少散文仍遵循传统的文章做法来结构散文,或围绕某个事件组织材料,或采用线索串珠式将一些生活片段连缀在一起,或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串起一系列人事,铺陈而成文章。
这类散文的共同特征是讲究开头和结尾、中段有照应、有伏笔,整篇作品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严谨精巧。
应当承认,侧重于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由于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加之主题集中,表意清晰,结构易于把握,因此这类散文颇受到上了年纪的读者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欢迎,但在肯定这类散文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类散文的结构毕竟是一种侧重于外在层面的“线性结构”或“常规结构”,因此它不是我的研究的重点。
我的研究重点是超越“线性结构”和“常规结构”的情绪结构,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落结构。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结构。
这些结构的表现形态:1)情绪结构 2)意识结构 3)意象结构 4)寓言结构 ...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
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
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
”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
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
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再次,做到了平淡就一定好吗?未必。
比如,《木片集》里的一些文章,的确平淡,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上很放不开,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旁征博引了,语言也刻意地往通俗浅白的风格上靠,所以其
梁实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