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第【1】篇〗
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
(1)师引导生回顾李白的诗: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你最喜欢哪一首?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示,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真是不容
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2.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3.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词语学习,重点正音。
A.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B.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生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2)看部首,猜字义。
师引导:看“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书写“卒”字。
①生观察:“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②师书写示范,生边看边书空。
(4)师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5)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背诵李白的诗,可以增加积累,并且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另外,熟读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板块二  细读感悟
1.了解内容。
(1)对照文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板书:地点磨针溪、象耳山)
③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④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板书:人物李太白)
⑤师引导: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⑥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课件出示句子)
⑦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A.师引导: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板书: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板书:问曰)
B.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示例: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生交流后师小结: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谁问?问什么?
生回答后师小结: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认真学习的成语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示例: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师小结: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字就是现在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②生自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2.品词析句。
(1)调整顺序,感受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