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故乡谚语的地域特
湖州师范学院  俞允海  313000
桐乡第七中学  王峰明  314500
摘 要 桐乡地方谚语是桐乡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桐乡地区的生产生活、地理风士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关键词 桐乡  地方谚语  地域特
桐乡是茅盾的故乡,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生息于这方土地的先民及其后代,凭杰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孕育了彪炳千秋的灿烂文化。这里是江南极少见之于《春秋》的古代名区,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和语言的繁荣,地方谚语是桐乡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桐乡地区文体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一、茅盾故乡谚语反映的农事活动特
据《桐乡县志》记载:“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境内今罗家角一带,以石器为工具,种植水稻等作物,并从事驯化牛、猪和渔猎活动。”(1)长期以来,桐乡地区保留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的方式,逐步形成以水稻为基础,蚕桑为重点,多种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的农业格局,近年来杭白菊、晒红烟、桑苗等经济作物又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农业经济特。但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特征很强,这在桐乡地方谚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1.农时。节令农时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限制,每种农活都要在特定的期限内完成,不能耽误。基于此种因素,桐乡人民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归纳出了大量符合桐乡地区生产的农时谚语。如:
二月清明多落种,三月清明少插秧。
大暑过后双季稻,最迟不过立秋关。
勿要问爷问娘,清明前后好插秧。
麦到小满稻到秋,早熟迟熟叫得收。
清明芋艿谷雨薯。
麦看四月四,稻看八月八。
五月黄梅好种田,错过黄梅勿种田。
早稻勿过六月田,晚稻勿过立秋关。
八月半,芋艿吃一半。
九月廿六,芋艿长足。
寒露油菜霜降麦。
端午节谚语桐乡地属东南沿海北亚热带,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因而形成了农作物栽培特有的时间限定。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正适合播种,桐乡地区开春日期为3月31日,终末为6月17日,长79天。在这一段时间内,水稻育秧较合适,一般3月底早稻始播,清明前后旺播。因而有“勿要问爷问娘,清明前后好插秧。”的说法。同时期,又是豆类、芋艿、番薯的栽培时段,有“清明芋艿谷雨薯”之说。夏季气温高,雨量集中,
有利于作物生长。初夏又有梅雨天气,桐乡地区一般六月中旬入梅,夏季是水稻插秧的关键期,一般两熟制早稻于“立夏”前后旺插,5月5日至10日插秧为多,反映在谚语中为“五月黄梅好种田,错过黄梅勿种田。”、“早稻勿过六月田,晚稻勿过立秋关。”等。而秋冬季又是春花播种和冬收关键期,桐乡地区一般春花作物为麦和油菜,“寒露油菜霜降麦。”正说明了桐乡地区的春花始播时间,即寒露与霜降之间。
2.气象。气象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桐乡地区历代自然灾害严重,境内发生最多,危害最大的是水灾、旱灾、风灾。据史料记载,‘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至1948年中,发生水灾388次,平均4.5年一次,故有“湖杭之际苦水,约四年一潦’之说。旱灾相对少于水灾。冬、春旱不多,以夏、秋旱为主。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至1948年,共发生旱灾315次,约5.5年一次。”(2)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历代桐乡劳动人民通过对天气变化、灾害侵蚀的观察、总结,归纳出了大量反映天气与农业生产关系,有关旱涝预测及有关收成丰欠预测的谚语,颇具地域特。这些谚语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验证,沿用至今,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如:
当热不热,禾苗不长。当冷不冷,开年虫荒。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雨打芒种,早稻虫棕。
秋分雨,偷稻鬼。
惊蛰一个雷,白米贱如泥。
这些谚语说明天气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作物在不同的生产时期受天气的影响很大。这也是由桐乡地区一定时期的天气状况决定的。又如:
十月赤膊,稻要汰浴。
大伏旱,秋雨多。
六月初一隆隆响,四十二日好晒酱。
谷雨勿落雨,水车早准备。
夏至东风摇,小麦坐水牢。
这些谚语反映了桐乡地区的劳动人民通过对于一些关键时段的天气情况来对未来的旱涝情
况进行展望,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上讲还是符合实际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人们还善于通过对天气情况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系列关于收成丰欠预测的谚语,其可信性强,也反映了桐乡地区的气候,气象特征。如:
八月(八月初八,十八,廿八)勿落雨,砻糠变白米。
大年初一老白霜,一个稻把两人抗。
小雪见雪,米价跌贱。
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吃无米。
六月里打夜阵,叫花子结米囤。
黄梅无雨,种田无米。
3.农事。桐乡地区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最具特的就是蚕桑生产。从桐乡地区出土的文物可知,桑蚕丝织生产历史久远。“南宋时境内蚕业达到鼎盛时期,濮院等集镇,依托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崇德的丝织也已出名······乾隆多次南下,曾关注江南农桑
蚕务,并做蚕事诗多首。乾隆十六年(1781年),舟过嘉兴、石门时写道:‘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蚕事此邦多。’······其实,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3)至今为止,蚕桑生产仍是桐乡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桐乡人民历来重视发展蚕桑生产,同时劳动人民从长期的蚕桑生产中总结了一系列有特的蚕事谚语。
古人为了专心致志的养好蚕,在养蚕时节,各家都紧闭大门,谢绝亲友。桐乡有“蚕期家家搭山棚,至亲好友勿来往”的谚语,其实质是生怕外人进出影响了蚕的生长,这就形成了桐乡独特的蚕乡禁忌。
蚕宝宝从蚕种催青到上蔟共要经过四眠,即:头眠、二眠、出火、大眠,然后进入壮蚕饲养。各个阶段的蚕宝宝特性不同,所以饲养技巧也有所不同。“有收无收看小蚕,多收少收看大蚕”,通常把大眠以前的蚕称为小蚕,大眠以后称为老蚕。小蚕的饲养最辛苦,谚语有“三日三夜提头眠,两日两夜提二眠”之说。只是既要注意温度,又要注意湿度,要求很高,又很容易出蚕病,要影响到壮蚕期的饲养。因为小蚕期饲养正逢天气较凉,因此又有“小蚕靠火养,大蚕靠风养”之说,说明小蚕要加温。谚语曰:“二眠顶重要,宁可勿睏觉。”小蚕期的二眠又是一个关键期,饲养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以后蚕的生长。谚曰:“蚕
到出火凉爽去火”,“出火”是蚕的第三眠,开始不用加温饲养,因此称“出火”。但是身体条件还是娇嫩,蚕家有“捉出火,掼大眠”之谚,说明“出火”与“大眠”的情况完全不同,“捉”与“掼”两个动词即形象说明。这又是最重要的一眠,要求很注重技巧:“出火嗷来一片皮,大眠眠起来崭崭齐”。“出火”眠好后,要让蚕宝宝饿一段时间,再让它们同时食桑,是蚕大眠眠的齐。“蚕出过火,叶饲连枝”,说明“出火”之后,蚕的食桑量大大增加,可是连枝给桑。谚曰:“小蚕靠火养,大蚕靠风养”。大眠是最后一眠,过了大眠蚕就进入壮蚕饲养。大眠的要求是通风,所谓“千个眠头像朵花”,说明蚕在眠期要发热,而大眠更是如此,就更要注意通风。过了大眠期就更增加桑叶饲养量,直到上蔟,因此有谚曰:“大眠开桑,桑叶紧张。”
蚕到上蔟,各处蚕病就会发出来了,特别是“僵蚕病”,很吓人。因此农家有谚语曰:“蚕皇天子马鸣王,难医宝宝上山僵”、“蚕花勿圣堂,难保蚕勿僵”蚕皇天子马鸣王、蚕花五圣堂都是民间传说的蚕神,掌管养蚕,但他们也拿“僵”没办法,可见此病的危害性之严重。
农家谚语有“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吃饭靠田,用钿靠蚕”的说法,这就形象的说明了桐乡地区的蚕桑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可见养蚕的意义就在于蚕桑生产是农业的一大部分,也是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二  茅盾故乡谚语反映的地理风土特
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江南水乡,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特产。这在谚语中有所反映。
1.反映地理环境。
“碗大桐乡城,筷长炉头镇”(桐乡城指的是桐乡县城所在地梧桐镇,古代这里有一棵梧桐树,故宋时称为梧桐乡。据说五代时梧桐树上曾经有凤凰来栖,又有凤凰鸣于其中,故梧桐旧时又称凤鸣里或凤鸣市。梧桐镇虽为古镇,但昔时民舍破旧,镇压区狭小,素有“碗大桐乡城”之说。炉头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南距县城5.7公里。其时镇之两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因称炉头。旧时镇区街道狭且短,素有“筷长炉头镇”之称)
“走到天边,难到洲泉,到特洲泉,苦如黄连“(洲泉镇地处县境西部,东距县城22公里。就是洲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2、反映地方特。
“梧桐崇福大丝厂,同福虎啸桑苗场。”(梧桐为桐乡县城所在地,近来工业发展迅速,有煤机场、电机厂、梧桐丝厂等大型企业设在镇区。崇福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北距县城16公里。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有桐乡化肥厂。桐乡农药厂,崇德丝厂等大企业设于镇区。同福、虎啸均为崇福镇所辖的两个乡,为重要的小桑苗培植基地。)
“永秀养鱼场,青石皮鞋厂。”(永秀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北距县城21.5公里,境内多荡漾,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副业。青石乡位于县境西部,东北距县城20公里,乡村企业发达,曾有不少生产皮鞋的企业。)
3.反映地方特产。
“乌镇姑嫂饼,名气进京城。”(清代和民国间,境内集镇上有诸如前店后坊的茶食店、饴糖坊,用手工制作糕点。饴糖等食品。其时,乌镇的姑嫂饼更是驰名远近。)
“洲泉白水漾,红菱鲜如羊。”(洲泉地区境内多荡漾,生产红菱,味道鲜美。)
4.反映地方治安状况。
“乌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乌镇位于县境北部,南距县城13公里。民国前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崇德、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镶之地。北栅为乌镇四栅之一,是当时治安状况非常复杂的地区。)
“义马众安桥,划桨当大刀。”(义马乡位于县境西部与德清、余杭两县交界处,东北距县城23公里。旧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复杂,治安状况很差,境内河道内常有治安混乱的状况发生。)
“羔羊十里塘,隔日强盗抢。”(羔羊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距县城13公里,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成为羔羊、同福两乡的分界线。就是境区大羔羊港十里塘附近治安混乱,常有强盗出没。)
可见桐乡地方谚语运用概括的手法,寥寥数语就突出了桐乡地区各地的地理状况、特产特点、地方人情。其地方彩浓厚,有广泛的众基础,广为流传。
三  茅盾故乡谚语反映的民间风俗
桐乡境内民风淳朴,民性勤劳。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
地方风俗习惯。这些特有的地方风俗大量反映在桐乡地方谚语中,有些有积极作用,有的带有迷信彩。
“猪头三牲大蜡烛,初五财神初四到。”(年初五,俗为“财神日”。工商户和居民户在初四夜设供请神,谓之同“接财神”,规模与过年请神相仿,唯只供“五路财神”: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财神,中路玄坛。这一天,梧桐、乌镇等地店主邀伙计吃“财神酒”,互相祝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伙计不为店主续聘,则不邀吃财神酒。)
谚语曰:“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团好吃磨难牵。”(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十三上灯十八落”,即从十三开始,镇市张灯结彩,至十八上灯结束。这五夜间若无风雨,旧俗称为是“五谷丰登”之兆。十五日称“上元”,是认夜灯火最盛,还有调龙灯等,锣鼓喧天,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