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二编  秦汉文学
   
(2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体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6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
二、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3、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节      秦代文学概况
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
第二节  汉代作家体的生成
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常态。
汉代作家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社会风尚的影响。汉代教育以讲授儒家五经为主,解读辞赋也为当时社会所推崇,这对汉代作家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二、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以文才录士,大量士人因此围聚在天子、诸侯王和外戚的周围,把文学当作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汉代作家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文化机构的设立。汉代相继设立了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游学游宦的兴盛。两汉游宦风气时断时续,不管是入仕成功的文人,也不管是游宦失意的文人,他们都成为汉代作家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作家体的生成,教材上讲了五点: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兴起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宦的兴盛。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点。西汉初,战国时代养士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
中,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人士;那些士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靠在诸侯、王公的门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因此,他们宫廷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霸权。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枚乘、司马相如,起初都曾在梁孝王宫中担任过这种角。武帝对辞赋特别爱好,即位后,便大力搜罗这一类文人到中央宫廷中来。例如,枚乘死在受召入宫途中,他的儿子枚皋代替了他;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叹,以为是一位古人,恨不同时,一听说他还在世,马上把他征召入宫。他们之所以被赏识,完全是因为文学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体。大致到东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他们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再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
第三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的七十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强大的汉帝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受时代的感召,文人们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例如,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如果在先秦那种诸侯称雄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大一统的强大的国度里才有可能;而且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同时,汉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史料】《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两汉是中国历史的上升期,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
的进取精神时,往往把圣主贤臣的结合视为自己的理想。
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士人的命运和其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尽管不同时期文人对命运的慨叹有所不同,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
四、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从汉初对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武帝始后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以东汉对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
五、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不过后期个性独立的回归,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六、从浪漫到现实
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彩。但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彩逐渐减弱,理性精神则日益增强。
七、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三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