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理解概念
流域:是指河流和水系的集水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外流河: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区:外流河分布的区域。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
内流区:内流河分布的区域。
2、活动
读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从内、外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3、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 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4、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
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
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文、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此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5、学生自学讨论
①在地图上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经过哪些省(),连通了哪些水系?
②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出以下湖泊:
③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青海湖
④说说这些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⑤阅读洞庭湖的范围变迁图,思考:洞庭湖的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长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之后,能说出长江的概况(发源地、注入海、干流长度、总特点等)和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
2. 方法与过程:
能通过查阅相关的地图,了解长江概况。通过学习理解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是由于各河段的地形等差异而形成的,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
3.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知道了长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学习“长江三峡”、“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等内容,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长江,保护长江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 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 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2. 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三峡大坝的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长江图片,并播放《长江之歌》音乐,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歌曲?
学生回答:长江之歌。
过渡
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今天我们学习内容了,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有关长江的短片。
看短片
提问
  通过观看刚才的短片,我们对长江有了个初步的认识,根据书上的长江水系图,说出长江的流向、发源地、注入地。
唐古拉山、东海
提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长江干流依次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
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
提问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长江的水能资源很丰富,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经的地形区高低差距悬殊,我们看下图,回答:长江依次流经了几级地势阶梯和哪些主要地形区?
    3级阶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小结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
向东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300千米,
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水量和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很大。秦岭和南岭是重要的分水岭。
过渡
  我们学习一条河流,就要分析掌握下它各段的水文特征(流量、水能、冰期、含沙量、汛期等)。
复习提问
  长江所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有什么共同的水文特点?
  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含沙量小
过渡
  除了以上共同特征外,长江上中下游还有自己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下长江的上中下各指河流的哪一段呢?
  上游:源头到宜昌
  中游:宜昌到湖口
  下游:湖口到入海口
提问
  通过读图,自己出上游的水文特点。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过渡
  既然水能那么丰富,适合于修建水利工程。宜昌以西修建了著名的葛洲坝,现在还在修建更大的三峡水利枢纽。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下长江三峡。
  阅读书本42页的长江三峡的内容。
讨论
三峡工程很早就已经有人提出修建,但经过激烈的讨论,最近才开始动工,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带来的利益。
教师小结
防洪、发电、保护环境、旅游、蓄水、养鱼、航运等
提问
中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中游河段的形状怎么样?
平原、弯曲
小结
中游进入平原地区,多河道曲折,多支流湖泊。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尤其,从湖北的枝江——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长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思考
中游的水文特点(弯曲的河道、多支流湖泊)对航运,对洪水的分洪有何影响?请同学回去思考。
朗读书本43页的相关内容。
过渡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了中游容易发洪水的原因之一就是河道曲折。那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摇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一起分析下游的水文特点。
提问
  读图出下游的水文特点
  江宽水深,极利于航行。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上溯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受海潮的顶托而倒流,泥沙堆积,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第三大岛
总结
  请同学来讲,今天你学到什么?
作业
  请同学完成练习册12页的内容。
第三课时      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学习新课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字形;
  3、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三峡教案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