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第一篇:《登高》教案1、 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
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
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
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第二篇: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 《登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并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三峡教案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两大诗人,有“诗仙”和“诗圣“之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等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这首诗歌的地位非凡,那么这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题目
古人有九九重阳节登高的传统,而且登高必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游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胸襟。那么这首《登高》诗人登上高台又有表达什么呢?
2.作者生平介绍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甫人生的第四个时期,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那天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面对萧瑟的秋江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三)朗读
1.听配乐朗诵,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2.个别学生朗读,出学生诵读的差距,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对全诗有个整体认识。
(四)赏析诗歌(从情,景入手)
1.介绍本诗是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连: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并让大家给本诗分层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前两联(写景)
问(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出诗人在前两联中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风
猿啸
沙白
落木
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风急:迅疾的秋风,秋气逼人,给人一种肃杀之气。天高:高远的天空,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显得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哀鸣的猿啼。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彩,使人听到它的叫 2 声感到非常悲凉。《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加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渚清:孤零冷落的小岛。青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沙白:水落而出的白沙
鸟飞回:低飞盘旋的水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这里的鸟其实是诗人自喻,诗人自己也像空中的鸟一样无所归依,长期羁旅漂泊。(后来诗人在《旅夜书怀》中说道:“飘飘何所依,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漂泊的诗人不正是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么?)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