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
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三峡教案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
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