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见孔子本文讲的是_文言文孔子让路的故事简介
版本一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
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
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
有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
“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
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
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
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
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
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
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
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版本二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
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
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
于刑.
让路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
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
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
路说:“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
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拿弓射箭则
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
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有谁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
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
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
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第二次拜谢说:“真是受益
良多。”
故事发生在河南修武县五里堡村西头,那里现在还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孔
子问礼碑这五个大字。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让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孔子带着弟子周游
于列国,传播他的思想与学说,一天驾车来到了郑国。驾车过路时发现前方有一个小孩在
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乱瓦在细细堆砌着。这小孩在路中央挡住了孔子的去路,于是子路就
下车对孩子说:孩子,你挡住我们的去路了,快给我们让路。小孩子没有理睬子路,还是
专心的干着自己的活。孔子下车后走过去和小孩子说道:我们要赶路,请给我们让路可以吗?孔子礼貌有加。但是小孩看了一眼孔子,问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么?孔子看了一眼后
发现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烂瓦堆砌的城池。孔子看了一眼没放在心上,依旧说道:这孩子
怎么如此不懂礼节,路是让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挡住了车的去路,还不让路。
孩子还是眨着大眼睛,反问孔子:我哪里不懂礼节了?我看您老人家阅历丰富,那么
你说是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孔子一时不知如何接话,他细想到,孩子说的确
实是实话,在大人看来这个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个真的城池,怎么看孩
子都没有错。车可以随意移动,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车为城绕道。孔子
叹道我一生倡导礼义,但是还不如一个小孩来的懂呢。孔子想通后和孩子兴平气和的聊天,原来这个孩子名叫项橐,今年七岁。孔子对其身边的人赞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并夸
赞项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师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