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凝结教学设计
课题
水的蒸发和凝结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2.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4.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重点
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难点
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与水的形态变化有关,尤其是水的蒸发和水的凝结。比如在锅里烧水的情况下,水不断受热,逐渐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凉的锅盖后,又从气态变回液态的小水滴。再比如有时天气一下很热,家里墙壁、地砖上都会很潮湿,甚至直接看到水滴……这些情况说明,水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形成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在一些条件下形成小水滴。
学生回答。
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聚焦课题。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
讲授新课
探索: 说说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1.水蒸发的现象:
(1)刚洗好的衣服里面都是水,挂在外面晾一阵之后,衣服干了。(2)在海边踏浪玩耍时,脚踏入海中时,脚面湿了,再从海边走出来,到岸边,脚上的水基本干了。(3)教室里拖地,拖完的时候水就干了。
2.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1)夏天,将没拆封的雪糕放在桌上,过一会儿雪糕表面包装上都是小水滴。(2)洗过热水澡后,浴室的镜子上往往会有一层密密的小水滴。(3)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在室内放置一会儿,包装瓶外壁会有小水滴。(4)有时天气一下很热,家里墙壁、地砖上都会很潮湿,甚至能看到小水滴。
交流我们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的看法。
一般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生水蒸发的现象,特别热的时候可以蒸发;冷一点的情况下,水也可以蒸发,这说明水蒸发比较容易发生,对温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不同温度可能会影响水蒸发的快慢。水蒸气凝结一般都是发生在潮湿些的空气与温度低的物体表面接触时。比如冷的雪糕包装与相对热的空气;冷一些的浴室镜子表面与潮湿并且热的浴室空气等。这说明水蒸气凝结可能要有温度差异,还要有比较潮湿的空气等。温度差异的大小、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多少等可能都会影响水蒸气的凝结。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观察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实验目的:对比温度高低不同情况下,水蒸发的快慢。
实验材料: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杯、清水、温度计、湿布等。
实验步骤:
(1)分两个实验组进行实验。一组实验室温蒸发,另一组实验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2)一组实验材料放在桌上,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观察水的蒸发情况。(3)另一组实验材料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观察水的蒸发情况。(4)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记录水和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实验开始时,两组实验材料相同,玻璃杯中的水量也相同。随着实验开始,室温组的玻璃杯中的水开始蒸发,但是数量太少基本看不出有水蒸发;酒精灯加热组的玻璃杯中的水开始逐渐升温,甚至沸腾,随之变化的是玻璃杯中的水量逐渐减少,也就是水在不断蒸发。
实验分析:我们进行的是对比实验。实验中,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水可能在蒸发也可能没有蒸发酒精灯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
实验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实验目的:观察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在桌上放置一会儿发生的变化,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温度计、干布等。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2)用两支温度计分别同时测量玻璃杯内冰块的温度和玻璃杯附近空气的温度。(3)观察和记录玻璃杯里冰块的情况和玻璃杯外壁的情况,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4)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玻璃杯内的冰块温度先是快速下降,降到一定程度温度就保持稳定了,再加入食盐后,温度又下降了一些。测量玻璃杯附近空气温度的温度计示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慢慢有小水珠,后来形成更多、更大的水滴,沿着玻璃杯外壁流淌下来。
实验记录:    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
实验分析:我们观察到,从向玻璃杯里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先是形成得比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里加入食盐后,小水滴形成得更多更快了。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温度越低越容易凝结成水。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推断,水蒸气的凝结需要低一些的温度。加入食盐,水和食盐在融化时都会从周围吸取热量,也就是说它们的吸热作用会使温度下降。此时,玻璃杯外壁的水滴形成得更多更快了,说明更低的温度有利于水基气的凝结。
研讨: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比如,阳光下,刚下过雨的小水坑里的积水很快消失了;做菜的过程中;持续加热,锅里的菜汤不断减少。这些类似的生活场景都是水的蒸发现象,而且是温度越高越容易蒸发。
而刚刚洗完澡,浴室里的镜子并没有被洗澡水淋到,但镜子上往往会出现很多细密的小水滴,这种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往往是温度差距越大越容易凝结。再比如,刚入秋的早晨,昆虫身上、植物叶片上的露珠,也属于凝结现象。
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洗完澡,擦干身体,头发的水珠也擦得差不多,但还是湿的,用吹风机吹吹头发,或者等会儿,头发就干了。
用清水擦玻璃,过一会儿水珠就不见了。
用湿的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迹就消失了。
夏天,喝冰镇饮料的时候,瓶子的外壁上就有小水珠,而常温的瓶子外壁上没有小水珠。
我们在厨房蒸馒头,厨房的窗户上会有小水珠。
拓展:自然界的云、雾、霜、雪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
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而形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一般需要温度下降,但是在0℃以上;雾是水蒸气在低空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一般也需要温度下降,但是在0℃以上。霜是水蒸气附着在物体上凝结形成的,一般需要温度降到0℃以下;雪是水蒸气在天空中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一般需要温度降到0℃以下。
云和雾可以说是水蒸气的凝结,是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形态;但是霜和雪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小冰晶,是固态的水,这个过程是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我们称之为凝华。
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
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
全班研讨。
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
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交流研讨。
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能根据实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旨在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根据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过程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分别是属于吸热现象还是放热现象,再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以及自然界的雾、雨、雪、露、霜、冰雹等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