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学术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在使用时间上的增加,互联网社交软件特别是朋友圈功能的不断完善,使人际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周子云、邓林在《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的三个特点》中从传播话语、传
播身份、传播关系三个角度分析了人际传播的特点;[1]
刘磊在《场景盛行下的新媒体人际传播》中从人际社交场景分析了场景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目前,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研究多侧重于技术、场景、关系的角度,对于在社交媒体传播下人际传
播中的心理状态研究较少。开发者、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曾提到,目前用户已经有1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通过对使用该功能人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当下网络社交平台中人际传播的心理因素。
一、人际传播中的“主我”和“客我”双重人格“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作出的反应;而“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实施反作用。人作为一种体动物,获得感是其常常追求的一种心理状态,作为体社会的一员,人们往往需要“摆脱孤独”和“得到社会支持”,这种心理动机推动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积极传达出一些声音,以期获得关注,即体现为“话语权”的争夺。与现实人际关系不同的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藏在不同网络终端后边的用户常常会塑造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客我”。这种“客我”形象通常具有现实“主我”的某些特点,并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上,为了达到某些理想效果,虚拟或延伸出符合其心理预期的“客我”形象,也就是网络用户的第二重人格,短期内可以增强用户的心理获得感,但归根结底,人们是要回归到现实的人际关系当中。为了维护这种“客我”形象,“主我”的人格时刻在与“客我”进行博弈,朋友圈“三天可见”
正是这两种人格博弈的结果。
[2]
二、安全范围优先于话语传播
人际传播的安全范围是基于网络信任产生的结果,即人们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呈现出的“差序格局”。
谢英香[3]
在其著作《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中将网络信任描述为: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如果施信者信任被信者,则可能是因为被信者实施了某种行为或执行了某种任务,所产生的结果符合施信者的预期。
在网络社交平台,人们会根据关系网中信任程度的差
异,将社交人进行分级,并以此为根据建构信息传播网。网络社交使人际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传播渠道犹如一张铺开的巨大网络,伴随而来的是信息安全风险的成倍增加。这使得人们在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变得更为谨慎,与传播信息相比,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际传播的安全范围,以防止不利于自身形象的信息传播出去。近些年,无论是还是微博等其他社交软件,隐私功能一直在被优化,产品在不断增强用户的安全感,从侧面印证了人际传播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重视。
三、远距离人优于熟人社会
与面对面对话或者通过社交软件聊天窗口对话不同,朋友圈更像是“大众媒介式”的对话形式,用户将信息通过朋友圈发布出去,如同小区内的报刊栏,路过的人皆可以选择自由观看,也可以直接跳过,这就造就了朋友圈动态中,相当一部分用户考虑的呈现受众是远距离人。因此,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这种近距离熟人社交与远距离人社交在某种程度上被区分开来,朋友圈“三天可见”,实质上是对远距离人自我形象的一种塑造。而远距离人是一种弱关系交互,这种交互方式具有不稳定性,这也就造成了信息的传递是随时可中断的。在日常工作中,用户无法避免添加越来越多的合作关系人作为好友,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四、人际传播的目的性增强迈克尔·罗洛夫[4]在其著作《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提出了人际传播的一种定义: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如果把信息当作一种商品,那么朋友圈便会成为交换商品的场所,人们通过信息的交换,获得一定的回报。这种回报分为几种形式:一是获得如“点赞”“评论”的满足感,通过点赞、评论的数量观察自己发布的内容是否得到有效回应,以此调整自己的下一步发布。二是通过获取他人一定的信息,了解与自己相关的领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产生潜在的作用。三是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或者准合作关系,人们在朋友圈把潜在带有宣传、营销的内容发布出去,以期对未来的发展起到某种作用。在朋友圈这个“交易广场”,人们都在尽可能寻属于自己的“摊位”,对自身形象、产品等符号进行推广。由于这个“交易广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场所,人们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又不想过于彰显自己的目的,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有效地避(下转第54页)
朋友圈“三天可见”人际传播心理归因
崔保峰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摘 要:自2011年出现以来,朋友圈作为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受到广泛欢迎和使用。随着网络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朋友圈的强关系逐渐向弱关系转化,“三天可见”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交平台网络人际关系。本文对朋友圈“三天可见”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索用户在设置该功能时所折射出的人际传播心理因素。
关键词:朋友圈;“三天可见”;人际传播;心理特点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