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案设计及课后观评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班/励志班
教师
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5
1 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长华实验班目标)
学科素养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
学习难点
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
诗歌赏析、古诗默写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前四句叙事含理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            决心归隐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超脱世俗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课后练习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346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投放目标(2分钟)作者简介(3分钟)整体感知(23分钟)艺术特(5分钟)主题探究(3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饮酒其五
学生认真听并看书138
通过情景预设导入课文
   
投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
学科素养: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朗读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预习检测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回答问题,做笔记
了解作者,利于学生学习文学常识
具体环节
整体感知
一、读诗
①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节奏)。
②学生齐读(字音、节奏)
二、译诗
①强调重要的字词。(结庐、人境、悠然、山气等)
②学生起来翻译,教师指正。
三、思考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学生勾画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分析课文
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4.联系全诗,说说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艺术特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
前四句叙事含理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根据问题思考并回答
记笔记
了解情景理交融的的写法。
主题探究
课堂小测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俗世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总结思考学生做好笔记
感受文章内涵
作业布置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346
完成作业
巩固诗歌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班/励志班
教师
25.诗词五首春望
5
2 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熟读直至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了解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的写作特;
学科素养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长华实验班目标、励志班目标(情感处可降低要求)】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学习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了解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的写作特;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
诗歌赏析,古诗默写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首联:望中所见
颔联:见中所感    情景交融
颈联:见中所感    家愁国恨
尾联:夸张写愁
课后练习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6题,667-10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投放目标(2分钟)作者简介(3分钟)背景介绍(3分钟)整体感知(25分钟)主题探究(3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我们都知道诗圣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歌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春望》
学生听
通过情景预设导入课文
投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了解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的写作特;
学科素养: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朗读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预习检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笔记
了解作者,利于学生学习文学常识
背景介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听,思考
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一、读诗
①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节奏)。
②学生齐读(字音、节奏)
二、译诗
①强调重要的字词。(城、烽火、浑、不胜簪)
②学生起来翻译,教师指正。
注意: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情)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三、思考探究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朗读诗歌
根据问题思考并回答
理解诗歌内容
课堂总结及小测
本诗通过描写暮春所望,写出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根据问题思考并回答
记笔记
理解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6题,667-10
完成作业
巩固诗歌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班/励志班
教师
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5
3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李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李贺写诗重听觉、视觉(彩)写作特;【长华实验班目标、励志班可降低要求】
学科素养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将士们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歌颂。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李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学习难点
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李贺写诗重听觉、视觉(彩)写作特;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
诗歌赏析、古诗默写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刻苦练兵;    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中夜,奇袭敌营。
课后练习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6题,6611-14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投放目标(2分钟)作者简介(3分钟)背景介绍(3分钟)整体感知(25分钟)主题探究(3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笔下国破家离的春望,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诗鬼李贺笔下为国作战的将士们,看看他们的英雄气概。
学生认真听
通过情景预设导入课文
   
投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李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李贺写诗重听觉、视觉(彩)写作特;
学科素养: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将士们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歌颂。
朗读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具体环节
作者介绍
预习检测
1、本诗作者为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学生观看PPT,填空
了解作者,利于学生学习文学常识
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观看背景
了解诗歌背景
整体感知
一、读诗
①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节奏)。
②学生齐读(字音、节奏)
二、译诗
①强调重要的字词。(黑云压城、角、易水、黄金台、玉龙)
②学生起来翻译,教师指正。
三、思考探究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三、四句分别从听觉 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彩,其中如金、胭脂、紫红,颜鲜明、浓艳,它们跟黑、秋、白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彩斑斓的画卷。
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讲解做好批注
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小测
小结
此诗有声有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完成课堂小测并做笔记
深入理解诗歌
作业布置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6题,6611-14
完成作业
巩固诗歌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班/励志班
教师
25诗词五首《赤壁》
5
4课时
歌颂老师的诗歌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杜牧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咏史诗吊古伤今的特;【长华实验班目标、励志班可降低要求)】
学科素养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咏史诗吊古伤今的特;
学习难点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
诗歌赏析、古诗默写
板书设计
赤壁杜牧
铜雀  曹操
二乔东吴的命运。
运用借代的修辞,以小见大
吊古伤今 怀才不遇
课后练习
抄写诗歌一遍;练习册656题,661516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投放目标(2分钟)作者简介(3分钟)背景介绍(3分钟)整体感知(25分钟)主题探究(3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
学生倾听
通过情景预设导入课文
   
投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牧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全诗的分析,了解咏史诗吊古伤今的特;
学科素养: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朗读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预习检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学生观看PPT,填空
了解作者,利于学生学习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曹操为了方便训练水军,提高水军战斗力,将战船用铁索相连,周瑜发现曹军弱点,设计施以火攻,火船乘东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军丢盔弃甲,败走华容。 时周瑜年仅33岁!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役也是对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听背景
了解背景知识
具体环节
整体感知
一、读诗
①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节奏)。
②学生齐读(字音、节奏)
二、译诗
①强调重要的字词。(戟、销、将、认前朝、铜雀、二乔)
②学生起来翻译,教师指正。
三、思考探究
1.全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两句,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2.“铜雀二乔分别代表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铜雀 代表曹操
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
运用借代的修辞,以小见大,委婉又深刻,别出心裁。
3.本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因而不但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都是要受时代的制约的。
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讲解做好批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记笔记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深入感知诗歌内容及情感
课堂总结和检测
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发表自己独特观点。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总结诗歌
填空完成检测
感受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