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 读一读。
    ⑵ 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 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 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 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 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 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
心灵从此
    ⑶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