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作品精选
  乡愁(余光中)诗文及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
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
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
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余光中的《伞盟》赏析
  伞盟
  作者:余光中
  如果夜是一场青雨淋淋
  幸而我还有一盏台灯
  一把精致的小雨伞
  撑开一盖暖黄的光晕
  如果死亡是一场黑雨凄凄
  幸而我还有一段爱情
  一把古典的小雨伞
  撑开一圈柔红的气氛
  雨无论是用什么做成
  用绯的氛围或橙的光晕
  愿你与我做共伞的人
  伴我涉过湿冷的雨地
  如果夜是青雨淋淋
  如果死亡是黑雨凄凄
  如果我立在雨地上
  等你撑伞来迎接 等你……
  余光中《布谷》赏析
  布谷
  作者:余光中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
  和满山满谷的雨雾
  那低回的永叹调里
  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
  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
  一路按节气飞来
  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
  一声声苦催我归去
  不如归去吗,你是说,不如归去?
  归那里去呢,笛手,我问你
  小时候的田埂阡阡连陌陌
  暮里早已深深地陷落
  不能够从远处伸来
  来接我回家去了
  扫暮的路上不见牧童
  杏花村的小店改卖了啤酒
  你是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
  细雨背后的那种乡愁
  放下怀古的历书
  我望着对面的荒山上
  礼拜天还在犁地的两匹
  悍然牛吼的挖土机
  《布谷》一诗是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余光中给大陆读者的最深印象是唱响海峡两岸的《乡愁》。其实,在我看来《布谷》一诗在内容或文学造诣以及思想表达上都不逊于《乡愁》。
乡愁诗  与《乡愁》中单纯的表现对大陆、对故乡、对故时生活的思念和感怀相比,在《布谷》中,诗人不但通过对“啤酒”、“荒山”、“挖土机”的直接的近似挖苦的表现出了对现代商业社会和低俗文化的侵入正常的平静生活而感到可悲、不满、不可思议和无能为力外,还通过
对故乡故时生活的美好追忆表现了他对过去简单的幸福生活的渴望与企盼,恰似现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渴望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生活得能够安静、舒适、诗意。对简单、平凡的生活的渴望而不可得的企盼和希望落空的无奈。短促的诗歌结构,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建筑性的特征,也表现出了余光中的诗作的一贯风格。快速的节奏和天然的分段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充分感受到强烈的跳跃感。但是诗歌未免有些太长、太过拖沓、冗长,似乎是有意将一些江南清明时节常见的景都表现在原本应该很短很紧凑的诗作里。而诗歌最后的几句话既要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怀,又要把他对现今生活的一些不满也顺便穿插在里面。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简单的几句话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但是在我看来却似乎是“狗尾续貂”似的把两个东西接在一起的江郎才尽,无法将乡愁写的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