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出身卑微
一(1--2)①列举历史上六个名人事例(共同点)b.经历磨难个体
c.成就伟业举例论证
②论证了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故--总结--论证)一般
二(3),个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对比论证
苦其心志
三(4生于忧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死于安乐
行拂乱其所为
d:生活:空乏其身
孔孟论学
1.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自述自己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反眏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2.孔子论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结合。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3.孔子论学习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
4.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进取。以“为山”“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5.孟子论学习态度——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②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以“一曝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二人学习态度的对比,阐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6.孟子论学习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精神。以《尚书》为例,证明不要迷信书本的道理。“尽信《书》,则不如五《书》”这一著名论断作为警句传于后世。
黄生借书说
一(1--3节)阐明观点。
1.缘事而发,引出议论。
2.提出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举例论证:三种藏书不读的人①天子②富贵人家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
深化拓展论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对比论证: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举例论证:自己的亲身经历。
对比论证:年轻时借书苦读-----做官后买书不读。
二(4--5节)点明目的。
4.对比论证:①“我”慷慨公书---张氏吝书不借②黄生有幸借到书---“我”不幸借不到书
提出希望:“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写作目的:勉励黄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读书学习。
5.照应开头。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树立批驳靶子,表明鲜明态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要“深入研究”(反问句:增强语势,使批驳更有力量)
【正面】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虞世南等人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举例论证
看场中美,一眼即过比喻论证
3.反对“无所不诵”,主张“选择精华,反复诵读”
【正面】
破厨栏柜(比喻论证)【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013)
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次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
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从个人推及国家,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第①②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第①②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C.第③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理论证,从个人讲到和国家,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论证了……)。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
6.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
A.第①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第③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论学习A.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B.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D.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10.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C )(2分)
A、第一段运用了排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读起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修辞手法)。
B、第二段主要讲主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客观条件P89<《点击》)
C、第三段主要讲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整个国家的人们会放松警惕,导致国家灭亡(同上)。
D、本文主要讲了成才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道理(中心论点不是这个)。
孔孟论学
一、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必须精密结合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捷而好学,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4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二、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命之年,六十岁耳顺之年(花甲),七十岁称古稀之年;耄耋指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三、从文中寻和归纳出四个成语三十而立、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四.孟子所说的关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做任何事要专心。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两个成语: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五.常识填空
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名轲,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五经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六.翻译句子: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那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冻它,就不能生长了/没有能够生长的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即使是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2分)
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段以弈秋诲棋的事例来阐明观点。
B.本段的论点是“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C.文中通过两个下棋人的对比阐明道理。
D.文中阐明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八.“弈秋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但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D)(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
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B.告诉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不专心致志也学不成,学习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九.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B )(3分)
A .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B .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C .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
D .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十.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B )(3分)
A .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B .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C .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
D .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黄生借书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D )
A.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也 B.然则
C.子孙弃者无论
..之不已
..焉 D.而惴惴焉摩玩
E.其他祖父
..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F.非夫人
..之物而强假焉
2.下列句子中“之”与“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中“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
A、天子之书
B、吾不得而见之矣
C、惟予之公书
D、授以书而告之曰
3.下列句子中,“为”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和(B)
A.非独书为然
B.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C.为一说
D.若业为吾所有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上文是随园主人就黄生来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B.第②段主要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C.第③段以自身经历来表达对有书不借者的谴责
D.随园主人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希望黄生专心读书。
5.下列对选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B.由“书非借不能读”引发“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
C.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抒发对少时岁月的“可惜”之情。
D.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发愤求学。
6.句子翻译。
①为一说,使与书俱。(我)写了这一篇说,把(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⑤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只书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到了这样的程度。(3分,前两句要求补充主语,少一个扣1分;“归”“形”翻译错扣1分;状语后置没有体现出来不扣分)
⑧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五.内容理解。
1.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方面进行对比。
2.作者列举了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事实,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第②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_动作_描写,写出了借物者担心主人讨还而非常珍惜借来的东西的心理。(点击)
4.第③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代词,解释为这样,它指代的是“_归而形诸梦”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年少时迫切渴望读书_的思想感情(心情)。
5.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借来的书一定担心别人的逼取,十分珍惜,用心专一(用自己的话回答)
6.选文第④段作者将我的不幸(遇到张氏)与黄生的幸运(遇到我)或者“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对比,进而对黄生提出读书要专心,还书要快(用原文则是“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六.文学常识。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一书,作者是_清朝著名学者袁枚,其字为子才号为简斋,又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点击)
2.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汗牛充栋,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藏书极多(点击) 8. 《黄生借书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_以议论为主,可以叙事、说明。课题的“说”是说说意思。(2分)
9.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一.句子解释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