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基础,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㈠“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提出了“性伪之分”,“性伪之和”,“化性起伪”的观点。
⒈性伪之分
“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
⒉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区分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⒊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荀子以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可能性而已,从可能性到事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㈡论教育目的
荀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㈢论教学内容
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
㈣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论学习⒈闻见
荀子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但是感官又缺陷,因此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者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
⒉知
荀子认为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惯”,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前所未有的事变,这就是知。
⒊行
荀子认为行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㈤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
列的地位。
⒉为师资格
⑴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
⑵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
⑶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⒊师生关系
荀子强调在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荀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⒈荀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对的教育“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⒉荀子对教育思想的不少主张,及其实践对后世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产生过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