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1、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教育                             传统教育
教育目标:创新型、能力本位型;                   知识型、学科本位型
教学环境:凡是能提供学习环境、资源的地方;       以学校、教室为中心
教师地位:辅助地位,知识的指导组织者             主体地位,知识的传输者
教学方式:灵活便捷的个性化教学,混合教学         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教学,说教性讲授
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依靠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很少改变
教学资源:以书本、电子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为主     以书本为主
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单一
教育制度:泛在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         学校教学,仅针对在校学生
2、AECT的定义:“1994
概念: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一个目标),对有关的过程资源(两大对象)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个领域)的理论实践(两种性质)。
启示:1、理论与实践并重
      2教育技术的核心方法是系统方法
      3、与学习相关的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
      4、学习资源是改善、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条件
3、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通过
过程资源的创新性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来实现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的体现:★更多的注重、探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题;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
              ★吸收科学的和现代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科学化、系统化
4、信息化教育定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信息素养包括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5、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使用;
                研究对象是运用了先进技术的教学过程(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关注的主要是与先进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源。
6、视觉教育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概念:美国 1906 《视觉教育》
    1910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教学影片记录
7、从视听教育到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1946年,拉森制定研究生教学计划,首次开设视听教育课程,培养视听教育方面的的专门人才。
8、我国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1978至今):
(1)建立了各级教育技术系统
(2)扩大了电化教育工作者队伍
(3)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4)“三件”建设成绩显著
(5)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6)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7)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大规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项目
9、“三件”建设:硬件、软件、潜件建设
      硬件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软件建设: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核心)
      潜件建设:信息化教育理论、方法建设(关键)
10、教育技术基于教育的发展趋势
(1)、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日益突出
(2)、更加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理论研究
(4)、更加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
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试误说   “尝试——错误”
            华生:学习是在刺激情境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结的过程
                学习的结果表现为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表述为S——R
            斯金纳:S——R之间联结建立(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是成功的关键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知结构说   认知是在主体转变为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论学习
          奥苏贝尔: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罗伯特·加涅; “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环境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2、视听与传播理论:
    (1)、视听教育的理论依据:核心:1946 戴尔 “经验之塔” (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经验之塔”的启示: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经验与抽象经验
                  2、提出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
                  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2)、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1948 美国
          传播者(who)信息(say what)媒体(in which channel)接受者(to whom)效果(whic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通信的数学理论》
            7个基本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贝罗传播模式(也称SMCR模式)   1960 
            4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众   (教师-课业-手段-学生)
3、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学信息,选择教学媒体,媒体传递信息,接收和解释信息,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递)
(4)、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4、系统科学:
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的研究。研究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定义:系统科学理论是“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
信息论: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输、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
控制论:是通过信息反馈进行有效操作,以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以及规律的科学
5、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6、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1)、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2)、有序原理: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及其子系统都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进行排列。
(3)、整体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原理指系统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混合学习: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赞可夫:智力发展重要,也要强调学生的情绪、意志、好奇心和动机等因素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提供适合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教学法
第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规划教学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与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2、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设计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2)、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明确设计思想
    (3)、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ADDIE模式  作为“通用教学设计模型”,它是在实践中应用的最广泛,也是最典型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5个环节。
  流程式模式 就是把教学设计的各环节按照一定顺序安排的基本模式
  圆周式模式 典型代表是肯普模式,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中心
4、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学习需要分析: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和确定学习目的。
      (2)、教学内容分析: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3)、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教学目标,确定目标,编写行为
目标。
      (4)、学生特征分析: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生能力评定。
      (5)、教学策略的制定: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确定策略。
      (6)、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7)、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实验原型,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为评价,反馈分析。
5、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判定教学设计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依据
定义:就是指通过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从而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其他环节的完成打好基础。